本学期,华师大附属杭州学校初中部语文教研根据学校、学部的总体规划,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学历案背景下的三思课堂研修活动”,该研修活动是华附例行的“四课”教研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学期的观课以青年教师为主,旨在通过这种研修形式,帮助青年教师真正改进课堂,形成“上有用有趣的常态课,养会学乐学的童子功”的课堂文化。

一、研课——沉潜内修

在正式开课前1-2周,语文教研组长发起组织两次教研组研讨活动,再由备课组组内研课。第一次研讨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们的实际学情,在与学历案的融合上结合学生情况和学科特点,确定下研讨的课题、内容和形式;教师备课后,备课组组内进行第二次研讨,从学生、教师、课堂等维度定下观察点和观察员,并在开课前一天,发布“四课”通知,为观课做好充分准备。

二、观课——精彩呈现

观课环节,是教师们接受检验并大放异彩的时刻。华附要求同一年级组、学段组无课的教师参加,并欢迎跨学科、学段、学部观课,鼓励教师观课时坐到学生中,通过拍照、视频、数据记录、课后访谈等多种手段认真观课。

骨干展风采

9月,语文教研组长朱亚芬老师分课型上了两节示范课,一节是教读课《咏雪》,朱老师从人物、情节、言语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色、质、态、韵四个方面分析“盐”和“柳絮”的差异,并让同学们模仿原句结构进行创作,最后形成一首小诗。另一节为专题课《“化诗为文”写作升格指导》,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1.选准角度,用好修饰词;2.融情于景,发挥想象;3.加入生平背景,虚实结合。在主问题的引导下,朱老师指导学生把一首短短的诗变成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说明文作为实用性文本,与生活关联紧密。除了会读,还应该写一写、说一说。杨晓迪老师设计了一节写作指导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建筑的设计原理、阅读学校的建筑规划等资料,并采访同学与老师对建筑的使用感受,提出改进建议,最后将以上内容整合成一本宣传册。

青年亮英姿

语文组的青年教师们在观摩了骨干教师的课堂后,吸取经验,反思自我,不断学习,并陆续进行了课堂展示,为大家呈现多样风采。

沈姝绮《诫子书》

沈姝绮老师执教《诫子书》,从与诸葛亮有关的典故“武侯祠”“三顾茅庐”导入,通过“因气求声”的方法让同学们读课文、梳理文理、感悟文章,并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李雅菲《纪念白求恩》

李雅菲老师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本文为何“重出江湖”,让同学们了解这篇课文曾经从课本中删除过这一背景,并通过探讨其“重出江湖”的原因,体会白求恩的品德。二是通过让学生思考本文为何曾经“退出江湖”,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

段琼《动物笑谈》

段琼老师以“杂志社打算再版《所罗门王的指环》,但有读者发出质疑”的情境导入,通过质疑一让同学们找出本篇课文的有趣之处,通过质疑二体会作者的科学严谨精神,通过质疑三探究书名的意义。最终使同学们通过单篇课文的学习迁移到整本书阅读。

朱雨婷《植树的牧羊人》

朱雨婷老师贴合文本设计情境,让同学们参与到“感动世界十大人物”的情境活动中,通过默读梳理牧羊人履历、牧羊人其事,体会牧羊人其人,学习撰写颁奖词,层层递进,体悟作者情感。最后,通过评选活动中的“突发状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写本文的意图。

王佳敏《说明文单元之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

在阅读课的实施中,王佳敏老师将《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组合进行联读,将文本当作例子,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带领同学们完成了教读课的学习任务。

叶菁《梦回繁华》

叶菁老师引导同学们将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活学活用,主要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叶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1. 快速浏览,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梳理说明结构;2. 细读文章,了解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3. 细读文章,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典雅而富有韵味。

周也《蝉》

周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情境把“品析文学笔法”“感悟生命哲思”“致敬科学精神”这三个环节串联起来,将自读课文《蝉》与名著《昆虫记》结合,作为名著导读课的阅读激趣课,为整本书阅读做方法指导。

三、议课——且行且思

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坐在学生中间,通过拍照、视频、数据记录、课后访谈等多种手段认真观课,并聚焦本人负责的观察点进行观课,在《观课记录》上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观课结束后,教研组会及时组织全员议课。

议课首先由开课教师介绍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学科组教师就自己负责的观察点进行评议,如教师语言、学生状态、知识点落实等等,总结收获、发现的问题以及建议改进的措施,最后教研组组长进行总结评价。


在议课的过程中,教研组长朱亚芬老师始终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抓住重点,提高效率”“依体而教,依文而教”。李华斌副校长针对语文组的“四课”活动,强调应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且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杨晓迪副校长指出,学历案中的学习任务应指向生活、贴近文本,且有梯度。马骉校长强调“课比天大”的理念,并提出指导意见,一是发挥学科力量,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教学能力,二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体现“三思”课堂的要求,通过设计若干问题,将问题转化为任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四、优课——拔节而上

优课环节承载着老师们的集体智慧,老师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优课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结合议课中各位教师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设计,优化学历案,形成完整的研讨成果。老师们在优课过程中,实现拔节而上、充分成长。每个备课组根据本年级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的优化设计。

七年级——设计践行学历案

七年级组的教师们在议课之后,会及时集合起来,一起对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修改。随后,开课教师根据议课报告和教研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对教学设计、学历案、课件等进行全面优化,从专业引领者角度深度思考,形成完整的研讨成果。

八年级——开展项目化学习

八年级组在议课之后,通过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优课,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建筑屡获建设工程奖项,引得人们慕名参观,亟需为学校制作一本宣传画册”为任务情境,鼓励同学们以校园主人翁的身份探索并介绍校园建筑,将学校的整体建筑和内部建筑都化为学生的说明对象,实现学以致用。八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大单元的形式学习了说明文单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九年级——外请专家指导

九年级语文组在开课的下午,邀请到区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胡培兴老师对九年级的诗歌单元的教学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同语文组教师围绕中考进行反馈与交流。老师们结合自己对于中考的理解,分析试卷,汇报了九年级教学的一些举措。胡老师从课堂出发,解读中考,探究教学,以专题讲座、交流答疑的形式,给一线教师们带来启发与思考。

名师李海林曾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的讲座中指出,教师的成长建立在实践、读书、思考这三者平衡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反思中行动,并在反思中改善行动。语文组开展“四课”教研活动,就是通过实践,对课堂进行及时诊断,进行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堂,提升教师素养。华附一直秉承着“课比天大”的理念,始终将课堂教学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华附语文组通过每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汇集集体智慧,完善课堂,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拔节成长,为每一位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群策群力,促成语文教学品质的升级。

文字:段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