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共享,精彩纷呈
——记2021年杭州市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暨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11月2日杭州市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暨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在杭州市十四中教育集团艮山中学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杭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员俞丽萍老师主持,杭州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何东涛、杭十四中艮山中学蔡成兵校长、胡剑慧副校长、虞国强副校长及城区各教研员、骨干教师参加。本次研讨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涯规划教育、选修课程的主题。以课堂观摩与评课、专题讲座为载体,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精彩课堂 亮点频频
杭十四中艮山中学高帅莎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社会调查中期指导:调查问卷的优化》
本课以学生开展初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为主线,以问卷设计和问卷发放为两个研究点,以切身实践为基础,用“观察员”的身份增加参与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成的、动态的学生表现,及时调整上课节奏,通过小组活动、组员分享、观察员点评等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交流沟通能力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杭州市临平实验中学费丽宁老师的生涯规划课:《学科兴趣初探索》
费老师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谈起,选出排名前三的“心动学科嘉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的学科兴趣产生的原因。在选择澄清的环节,通过学姐的故事引发小组讨论: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巧妙地运用了心理辅导共情、澄清技能。在探索多途径环节,费老师用同辈互助的原理来引导学生理性探索自己学科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杭十四中艮山中学陈恩佳老师的选修课:《双人即兴小品》
这是来自艮中青鸟戏剧社一堂普通的社团课,学生来自高一、高二喜欢戏剧的同学。陈老师通过口部操、气息、绕口令的热身操,解放天性的动物模范来做铺垫。从而自然导入主题——双人即兴小品表演。用四个关键词:再见、有事、你好、走了引导学生自编、自演。孩子们在舞蹈上的表现:认真投入、真诚分享。孩子们的表现得到让与会老师们的赞许。课堂跌宕起伏的情感引起与会老师的共情。
孩子们在舞蹈上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以不同的身份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距离之美,细节之美,情感之美,真诚之美……;以不同的身份去体会生活的艰辛:父母之心、朋友之心、同学之心、孩童之心……;以不同的身份去了解动物之情:顽皮的猴子、健美的豹子、凶残的老虎、狡猾的狐狸……希望用这些感同身受可以帮助他们走上舞台,成就高考,理解生活……
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格为我们倾心演绎了不一样的、独特的、绽放着美的质感的课。他们都共同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畅所欲言 观点碰撞
俞丽萍老师点评
高帅莎老师说课
费丽宁老师说课
这里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专业共同体,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共同体。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教育资源,教师智慧互补、经验共享,共同成长;在这里,老师们志趣相投、人格平等,团队协作;在这里,既有观点的交流,更有思想的碰撞。我们相交流教学得失、心得体会,以求头脑风暴,思想碰撞,互勉共进。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萧山中学的卢解卿老师:
她认为社会实践应当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做到以生为本,同时注意转变社会实践课程的教育方式,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式学习、情景式学习等方式去探索复杂而真实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初,要引领学生找到生活中的问题,从学生自己的学科知识出发来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此外,对于学生的课题,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大课题到小的切入口,小课题探索出有意义的结论,做到以教师的智慧去触发学生的智慧。
杭州第四中学的实验员连波老师:
她为大家分享了她所主持的一个题为“芳香植物在杭州市第四中学下沙校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活动案例。连老师首先介绍了课题的背景,认为领导的重视、自身条件的优异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连老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她首先选择了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且具备持之以恒品质的学生,由学生提出了对校园植物的一些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的问题进行引导,最终选定了芳香植物研究相关的课题。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论文参考,并找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的调查符合科学研究规范,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连老师认为,这次科学研究让学生获益良多,学生不仅发现了自己的潜力,而且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为今后进入大学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临平实验中学的张栩佳老师:
张老师首先介绍了课程开发的缘起,他认为在学校特色化发展和生物学科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背景下,开发多元化课程成为了当务之急。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张老师将STEAM理念融于科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资料查阅、小组协作、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开展实用、好吃、科学的小活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对课题进行研究。学生经过定主题、找资料等一系列过程后,创作出初稿,教师指导学生对初稿进行修改,不断完善,最终得到较为完善的定稿,作为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活。最后张老师以“菠萝去色,大有天地”实践活动为例,为大家讲述了如何带领开展科学实践探究,让我们学生在教师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中,最终自己得出探究结论,为老师们的实践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赵华栋老师:
赵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疫情与医学”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该课程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每门课都设置一个学科空间教室,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追溯疫情时空,拓宽防疫知识,感悟中医精妙,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该课程主要采取线上微课的形式进行授课,提前布置学习任务,每节课前进行课前分享,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口述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后上交一份社会实践的作业。在介绍完课程纲要后,赵老师也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可以开展项目化学习,同时完善评价体系,最终要达到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目标。
杭师大附中的景芳老师:
她为大家分享了“两先一实践”双高生涯规划衔接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景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杭师大附中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杭师大附中每周设置一堂生涯规划课,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尽早开始对自己的生涯进行规划。此外,杭师大附中还联合各个高校,提供深度学习课程,采取“送课到校+实践周”的方式,开展相关的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对未来专业、职业的认识,也收获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景老师认为,课程的设置要基于学生对未来专业的选择,课程应多设计职业情境,重视课程的总结交流,不断探索生涯规划课程的多元模式。
俞丽萍老师对五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高度评价了今天活动的质量,认为几位老师都是自己基于兴趣展开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但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教材不等于课程。最重要的是把握课程纲要,围绕课程纲要来设计课程,而不是围绕教材设计课程。
最后,借《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为本次深秋研修活动的结语。带着满满的收获,也带着沉甸甸的思考。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有新的思考机会和发展可能,借助这样的团队研修,我们一起探索、相互交流、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