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考命题研究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记张永莲运河名师工作室活动暨杭州市大关中学社会法治教研组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省统考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命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的致性,赋能教师成长。11月18日中午,我校张永莲运河名师工作室成员齐聚董家校区开展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中考命题解读与答题分析”为主题,由社会法治教研组长邵爱丽老师主持。在全体教研组成员独立完成历年社会•法治中考卷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派代表对中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评析。
一、以题启思
邵爱丽老师对以32题为例,提出了两方面的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是建构知识体系,培育学科综合思维。32题分值高达十九分,同时设四个小问,融合历史和法治内容跨学科考察,知识点分散,体现学科综合性、开放性、现实性。考点多而杂,全依赖翻书时间会来不及。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立足教材,依托大单元,大概念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梳理教材中不同主题模块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实现从点到线到面的知识体系结构化,不断夯实学科的“双基底座”。二是注重学法指导,强化素材的综合运用。32题以中华文明为主题,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权威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中华文明史》信史等创设试题情境,考查了区域认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及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这种出题方式,要求学生在辨别情境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能够巧妙地整合中外历史、历史与地理进行关联,侧重考察学生解读材料发散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加强对材料信息的方法指导,如怎么阅读图文材料,怎么抓住中心句和关键词,怎么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怎么建立材料信息和书本知识的关联等等,在针对性指导中提升学生解读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
於果老师分享:2024年新中考题目中出先更生活化、实践化、综合化的新题型,这对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的中考复习都带来了新挑战。所以①要狠抓基础,课本上的重难点内容和常考题型一定要掌握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觉得xx应该不会考,就不用心去学。②抛弃幻想,认清现实——“靠考场上翻一翻,就能找到答案”,这思想既落伍,又傲慢,重难点该背还是得背。“基础差并不是考试的障碍,眼高手低才是大忌”。教师将活动课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结合,多用项目化、议题式等形式,调动学生开展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在有序而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能逐渐增强历史核心素养,进而对于探究式的表现性试题也能得心应手。
王叶星老师分享:今年社会中考试卷以新版课标为依据,结合现行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考察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及核心知识,试题设计创新性强,体现了教-学-评一致。通过分析今年的社会试卷,我认为具有以下特点:出题更发散,体现跨学科融合。比如社会最后一道主观题,分值近20分,设四个子问题,融合了历史和道法内容,跨知识点分散,体现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考察了学生的对问题的提炼以及对课本的熟悉程度,不是单纯的抄课本能直接做好的。总的来说,以后社会靠死记硬背很难得高分,考生需要具备一些深入思考以及综合分析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其实跟写作文的能力是类似的,它不仅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专家点播
活动的后半程,张永莲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研读了《浙江中考-2024中考试题》期刊,提出了“轻负高质”备战中考的几点建议。随后,张老师结合本学期的计划,给老师们布置了命题和解题的任务,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认真、踏实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深耕命题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她指出:希望老师们能够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用精湛的教学水平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站好讲台、站稳讲台。
三、活动感悟
贾珍艳老师:基于课标和核心素养。卷子具有探究性、情境性、综合性。地理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及相关文字资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考查学生在人地协调观指导下,为区域发展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议措施。道德与法治题加强学习和学生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依托真实生活,创设典型的考查情景,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历史题通过多个历史史实,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和分析、表达的能力,需要学生明白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以下建议做法。道德与法治:关注时政新闻,将课本与社会新闻对应起来,吃透教材,同时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历史:学会对比,纵向的时间比与横向的地域对比,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人文地理:养成读图习惯,掌握读图方法。教师应敦促学生夯实基础,学会找关键词作答,学会做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童丹依老师:对比往年杭州市的中考,2024年省统考的最大不同就是增加了开放性论述题,这也是最后拉开学生差距的难度题之一。这类开放性论述题要求学生在基础史实的基础上,能够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简单来说可以按照课本的章节目录确定核心主题,并形成相应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大单元教学体系的框架下,为学生梳理基本的事实关系。更深层次的要求,就是对于跨单元或者跨年级的知识体系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九年级上下两册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八九年级中国近现代与世界历史之间的练习等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要注意对历史事件的纵横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最终看学生个性化发展。
王哲君老师:中考命题不论是地理、历史还是道法,都非常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从而考查学生基于真实情境,综合运用知识体系解决情境问题的能力。这启示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多和情境相结合,改变以往讲授型的课堂,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运用等能力运用进去。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高阶能力的培养。
曹薇薇老师: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深入了解并研究了浙江社会学科中考题,中考题的命题是以新课标为标准,也是对我们教学活动成果的评价。通过此次研究活动,研究中考题后我可了解到我们此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以符合新课标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成长努力为学生服务。
吴锦焕老师:中考综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与法治在命题中注重材料信息读取、真实任务解决、思维品质水平等综合考查,突出知识体系的结构化、真实情境的复杂性、关联学科的整合性。历史试题突出综合考察,促进教学评一致。地理试题在题型及呈现方式上都有所创新,突出综合性。这些彰显复杂性、开放性的学科任务设计,有助于测评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现实问题的素养水平。通过综合考查等类型的试题命制,意在以考试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在引导考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碎片化、应试化的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理念及行为不断向教育教学目标靠拢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大家达成以下共识:我们既要学习专业知识、课程标准、教学关键问题,还要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项目化学习,比如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等,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字:吴锦焕
图片:聂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