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区域项目化学习开展,积极推动区域学教方式的变革,加强区域与共建学校的沟通,促进区域学校共筑、共建、共发展,推进多样化的项目化学习方式,继续深化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2月23日下午,拱墅区STE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共建学校第一次专题研讨会在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举行。拱墅区教育学院狄海鸣副院长、拱墅区STEM教研员卢夏萍老师、全区17所基地学校和23所共建学校的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在卢夏萍老师的主持下,研讨会通过区域介绍、学校经验分享、项目化学习实践交流、分组研讨等方式,聚焦各学校项目化学习多样态的深入开展。
拱墅区教育学院狄海鸣副院长从区域的角度介绍了项目化学习STEM在拱墅区推进的历程:从国际化向本土化的推进,从一校一品到区域的推动,从试点区到种子学校的进化,从行政的推动到专业的引领,从STEM到学科项目化的转变。狄院表示项目化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未来怎么走,需要区域学校和教师敢于去挑战,有勇气撬动师生学教方式的转变,激发潜藏的教育动力。
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吕晓丽校长做了《基于“青华教师画像”的学教变革项目设计与推进》为主题的学校项目化学习实施的经验分享。吕校长介绍了“耕道成长营”作为学校的研修载体,三年来经历了1.0版本向2.0版本的跃迁历程,从打破学校原有组织重构青华教师成长的“学习生态圈”,到构建“融创课堂”的新样态;从有效提升教师“四力”发展到开启“五力”青华教师画像。最后的落点在于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学教方式变革,通过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专业需求、智慧迁移等多样态的学习和实践方式,助推教师更精准更立体更个性的发展。
杭州市拱宸教育集团星澜中学郑燕老师结合学校的实践研究,作了《基于问题研究的项目化学习的探索》的案例分享。郑老师表示学校建立了项目化学习的组织架构、工作模式与工作计划,作为教师素养发展的起点。她具体通过《“古今•拱墅” 星小刊》的实践研究,详细介绍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项目推进过程、成果评价反思等环节,聚焦项目化学习的持续性研究,深化学生思考深度与实践力度,进一步探究学校项目化的特色发展。
杭州市拱宸教育集团星澜中学陈佳媚老师,作为刚入职一年的教师分享了参与设计项目化学习的成长过程。她重点介绍了“项目设计与实践”与“项目化学习中表单式学习支架设计与使用研究”两个板块的学习历程和深刻感受,进而实现从旁观者的视角到实践者的身份的转变。
拱墅区STEM教研员卢夏萍老师结合区域数项专题研究的样态实践,分享了《问题与建议:区域项目化学习专题研讨分析》观点报告。卢老师表示区域以项目专题研究推动教研工作,通过关注“短周期项目”到聚焦关键问题,再到指向项目化学习组织策略的研究,不断精细化的过程管理,有效推动学校、教师开展多样态的项目化学习。卢老师还结合17所基地学校和23所共建学校“项目化学习100问”的研究情况,对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项解读:
1.项目化学习专题研讨是怎么样一个的过程?
2.专题研究如何管理?
3.我们要站在怎么样的角度去回应这个“问题”?
4.“问题”的研究如何深化?
5.我们要把“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
6.如何来看一个“问题”?
随后,17所基地学校和23所共建学校的学校负责人分成12组,在12位实践导师的组织下,对前期初步完成的“项目化学习100问”的案例进行针对性的研讨与个性化的修改,明确项目化学习的研究方向与实践方法。
项目化学习为重新定义学习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为学生行走世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无限的可能。项目化学习的推进,促使学校进行学教方式变革,从而推动育人目标、育人方式的变革和教师培养路径的变革,实现学校从“智力本位”阶段迭代到“人本位”阶段,开启学生更好成长的未来场景,让有效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