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354遇见零基础

2010年的夏天,15岁的杭州少年俞铭铖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中考354分的成绩单,让他与理想高中失之交臂;美术零基础的他,更未曾想过画笔会成为改写命运的钥匙。彼时的他,像许多迷茫的少年一样,用叛逆对抗世界,用无所谓掩饰对未来的无措。

然而,命运在杭州育新高级中学为他悄然铺开一张白纸。这所民办高中,虽因招生批次限制而汇聚了许多中考失利的学子,却始终坚信:教育的意义,不是筛选天才,而是唤醒沉睡的星光。

第一章

一本画册,点亮人生的第一

这是我读书时的画册,你要好好看看。高一某个夜晚,班主任邹伟老师敲响了俞铭铖的寝室窗户。一本泛黄的80年代画册递到少年手中,封面上沉淀的油墨气息,仿佛推开了一扇从未开启的门。

那时的俞铭铖,对美术一无所知。但邹伟老师看到了他眼中的好奇与潜质。从素描基础到色彩理论,从临摹经典到自由创作,邹老师以给予而非灌输的方式,让这个半路出家的少年第一次感受到学习的自由与快乐。教是引导,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光芒。邹老师说。

铭记师

那本画册成了俞铭铖的启蒙之书。寝室对面的教师宿舍里,邹老师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画室里,少年笔下的线条从笨拙逐渐流畅。三年后,他以美术联考88分、文化课424分的成绩叩开温州大学美术学院的大门。

第二章

“安心”的力量:

在育新,每个灵魂都被托住

孙校长总站在楼道里微笑,高三再压抑的日子,看到他就觉得安心。回忆起育新的校园,俞铭铖提及的不仅是课堂。时任副校长的孙立军老师,用无声的陪伴诠释了教育的另一种温度——食堂里关切的眼神、操场上鼓励的颔首、冲刺阶段一句你可以的笃定。

在育新,教育从不局限于分数。健康舒适的环境、因材施教的团队,让曾以叛逆为荣的少年开始思考:学习究竟为了什么?答案逐渐清晰: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触摸更广阔的世界。

第三章

静物国美

一颗种子的破土之路

高三美术集训时的一堂油画课,成为俞铭铖人生的转折点。邹伟老师用油画刀堆砌出静物的厚重质感,少年看得入神。原来颜料可以像泥土一样呼吸!从那天起,他缠着老师追问伦勃朗的光影、莫奈的色彩。邹伟将珍藏的油画书籍塞进他手中:你的笔触里有股倔劲,适合油画。

参加全国第二届“小镇美学榜样”评审会

受邀参加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

这颗小种子在育新的土壤里悄然发芽。2013年,他考入温州大学油画系;2019年,以综合第一的成绩闯入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殿堂;2024年,他戴上了中国美院博士的桂冠。十年间,他带着育新赋予的开放式学习基因,成为中意青年艺术联盟成员,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登上全国艺术展的舞台。


第四章

“教”与“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英雄

如果说邹老师教会我执笔,那么育新教会我如何站立。俞铭铖的成长轨迹里,藏着这所学校的教育哲学:不是打造标准件,而是点燃火种

俞铭铖与汉德中意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帕斯夸勒先生

俞铭铖与意大利莉迪亚侯爵夫妇

在育新,有一群如邹伟、孙立军般的师者:他们会在学生沮丧时递上一本画册,会在寒冬清晨陪跑早操,会为零基础的孩子定制成长路径。正如孙校长所说:我们相信,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然后全力奔跑。

致未来的你:此岸育新,彼岸繁花

如今的俞铭铖,常以逆袭者的身份回到母校。面对学弟学妹,他说:中考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在育新,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两件事——相信老师,更相信自己。

他的故事,恰是育新高中的缩影。这里没有天之骄子,却有一群愿以匠心雕琢璞玉的教师;这里不迷信生源决定论,只笃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期待。正如荷尔德林的诗句:但哪里有危险,哪里也有救。育新,正是那个将危险化作机遇的地方。

邹伟老师(俞铭铖美术启蒙导师):当年递给他画册时,我在这个倔强少年眼里看到了光。教育的奇迹,莫过于见证一颗种子长成森林。

孙立军校长:育新的楼道永远为追梦的孩子亮着灯。你要做的,是抓住那束光,然后成为光。

2025中考季,致未来的育新人

如果你也曾与理想失之交臂,如果你心中仍存不甘的火苗,请记住俞铭铖的答案:人生是长跑,育新是那副让你重新起跑的翅膀。

在这里,每一份迷茫都会被倾听,每一次努力都将被珍视。因为育新相信——航路虽远,行则将至;凤凰涅槃,此正当时。

俞铭铖同学的成长轨迹:

说明: 微信图片_20250425211304.jp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