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提升课程专业素养,2025427日,朱婷婷运河名师工作室的全体老师共赴杭州市西园实验幼儿园进行“案例学习”专题培训活动。本次活动采用“案例分享+互动研讨”双轨模式,通过真实情境剖析与集体智慧碰撞,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聚焦实践,启发思考】

案例一:《长长的番薯藤》

首先,工作室成员王月群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项目活动开展数学活动,利用案例《长长的番薯藤》直观的帮助大家了解数学活动如何从生活中来并在实践过程中让幼儿内化数学的能力最后运用起来。同时案例还讲述了SOLO分类学习理论的运用,让教师更为直观的评估幼儿的当前水平,为下一步的活动设计提供依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走进幼儿的生活当中去,鼓励和支持幼儿在生活中对真正感兴趣的数学活动进行探究,同时也要鼓励他们真正的把学习到的数学经验进行迁移,在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实际运用的能力,感受数学的有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孩子们拥有数学的眼光、思维和语言。

2.HEIC

案例二:《“一起来造车”——运用“S·S”双轨聚焦式评估开展幼儿观察与支持》

紧接着,朱蕾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中班项目《“一起来造车”——运用“S·S”双轨聚焦式评估开展幼儿观察与支持》,老师尝试运用“S·S”评估工具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双轨聚焦式评估。“S·S”评估工具中第一个S是指SOLO,它指向幼儿个体的评估,关注的是游戏中儿童与材料的互动。第二个S是指SOCIAL,即社交图形法,帮助我们更加关注游戏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发展状况,这样的双轨聚焦,更能客观全面地看见儿童在游戏中的发。案例介绍了可乐小朋友,一个5岁的小男孩,在造车游戏中当老师投放进新的游戏材料后,对游戏的感知体验、操作体验和体验表达三个阶段的5个游戏事件。老师如何用SOLO评估幼儿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伴随游戏发展的时间轴进行观察记录。

案例三:《如果我有一块布》

赖霏老师的课程故事《如果我有一块布》,从项目初始阶段遇见布——项目进行阶段畅想布——项目结束阶段展示布,三方面来分享幼儿的布布之旅。过程中通过以产品为导向的驱动性问题:作为布艺探索家,如何运用收集来的布制作一份可以用于生活的环保布艺产品?和项目化区域,支持孩子们在制作布艺产品的过程了解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最后以一首非常温暖的原创儿童诗结束了本次的分享。引发了大家对于项目活动开展得新得思考。

案例四:《好玩的水》

周依旎老师介绍了大班额度项目活动《好玩的水》。从如何抓住幼儿的兴趣发现项目的生发点出发,介绍了如何追随幼儿的问题,厘清与水互动的可能,也帮助大家进一步的明确了如何运用一系列的策略让幼儿在问题的驱动下开展项目活动。最后,感受了大班幼儿在驱动性问题“作为探索水秘密的小小实验员,如何举办一场水上小船试航活动?”的驱动下开展项目成果的过程。我们也感受到了在探索水的活动中将学习的主角交还给幼儿,凸显幼儿主体地位,让幼儿去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知识建构对于幼儿而言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该项目活动的探索性、体验性和趣味性等。在造船中,幼儿转换各种角色投入其中,在现实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体验和收获了分享中的快乐感与创造中的成就感。

3.HEIC

【思维碰撞,共研策略】

在研讨环节,教师们从聆听的几个案例出发,围绕“如何观察、回应与支持孩子的有意义学习”展开热烈讨论。轮流发言、补充观点,最终提炼出“观察与回应”策略(看行为、听语言、思需求)和“支持四策略”(环境调整、材料补充、提问引导、家园协同)。研讨成果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成为教师们日后实践的参考工具。

7.HEIC

此次研修活动通过案例剖析和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们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活动不仅深化了工作室教师们对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解,更通过实操性强的策略分享,帮助教师掌握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有效方法。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在日常工作中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撰稿:王月群

摄影:朱婷婷

审核:朱婷婷

   日期:202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