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莹,张欣宇,看俩姓名,总以为是两姐妹,或者是两兄妹。其实不是,如果一定要从“姓氏”上找关联,也是“五百年前是一家”的那种。

但依循学习轨迹,两个漂亮女生还真能扯到一起,而且“缘分”还不浅。

张欣莹,是杭州育新高中2015级新生,2018年毕业。她初中就读的学校是上泗中学,在转塘镇,当年的中考成绩是401分。

张欣宇,是杭州育新高中2017级新生,2020年毕业。她初中就读的学校是浙工大附属初中,在留下镇,当年的中考成绩是421分。

欣宇

查看一下杭州地形图,就能发现,转塘镇在午潮山脉的南边,而留下镇则在午潮山脉的北边。

当年中考结束,这两个地处午潮山山南山北的女孩,不约而同选择了报考杭州育新高中。一个2015年进校,一个是2017年进校。只不过,欣宇考进育新高中时,欣莹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

在杭州育新高中的校园里,两个女生同框了一年。365天,时间也不算短,足以一道看够塘河路银杏叶的金黄,教学楼凌霄花的鲜红。更主要的,两个女孩在育新校园里,深受正直、质朴、勤奋、刻苦校风和学风的浸润,学得有滋有味,有模有样。

育新春秋

欣莹的班主任钭继慧老师说:“她是一个很文静的孩子,沉静在学习中,可以不管外面的东南西北风,很有毅力。

欣宇的班主任王丽老师说:“她是一个非常努力,执行力很强的孩子,在她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

俗话说,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在育新校园里,欣莹和欣宇这两个女孩都用自己的努力演绎了一段不同却又相同的“提升下限”的精彩。毕业几年后,她俩回首看,都异口同声地说,还行,起码不是一声叹息。

高考的时候,两个女孩都考上了本科。以中考成绩论,她俩都应归于“低进高出”,“逆袭奋斗”的这一类。

莹备的安排表及斗的背影

欣莹去了嘉兴读本科,欣宇还是留在了午潮山边读本科。

凡是育新毕业出去的学生都会说,在校三年,母校会让你的心底聚集起一种“底气”。育新的底气是什么,他们说,“是一种坚持和不放弃”

有了这样一种“底气”,在大学校园里,欣莹和欣宇,都学得自在、扎实,心中都有一个目标,就是考研,继续深造。

也许是仰慕浙江工业大学的学术氛围和高度,也许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这种杭州女孩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独特认同,两个女孩又一次“不约而同”地报考了浙江工业大学的研究生,且一举成功。

两人攻读的专业不同,欣莹读的是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欣宇读的是管理工程类的专业。

当然,还是欣莹大欣宇两级。其他速度可以追赶,年龄导致的级差好像真的难以追赶。

第一次“不约而同”报考育新高中,第二次“不约而同”报考了浙工大研究生,会不会还有第三次“不约而同”报考博士呢,问问她们,都笑而不答。谁知道呢,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只有交给时间来验证了。

当问到对育新高中的印象时,两个女孩都打开了话匣子,言语中不乏深情四溢:

欣莹说:“虽然我早已跋涉在成人的旅程中,但进入大学后,我才发现,在育新的三年是最快乐、最洒脱、最值得怀念的。22年的满分作文的题目是《纸梯》,而育新高中的每一位老师都在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我打造了一个一个的砖梯,亲手把我送往一个更高、更辽阔的新世界,我何其有幸啊!

欣宇谈起高中生活时眼里突然闪烁起“星光”,她怀念起班主任那一句“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一时的快慢,而在于坚持到底”的鼓励,说这句话一直激励她至今;她怀念起母校食堂的红烧肉,说这是她觉得是最香最好吃的红烧肉,不是之一,是唯一;她还怀念起被学生戏称“时光监狱”的晚自习教室,知识在日光灯下静静沉淀,年轻的心在试卷堆里悄然蜕变。

欣莹和欣宇,都说育新高中给予她俩的不只是录取通知书和毕业证书,更是一种永远向上的力量。

母校衷心祝愿这对不似却胜似的“姐妹”,祝她们学业有成,前途似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