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 日,杭州市拱墅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16 学时培训活动在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董泽华副教授进行专业引领。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16学时培训成员参与本次活动。活动由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徐瑰瑰老师主持。

此次活动以课堂展示、教学设计解读、观课研讨及专家指导为核心环节,聚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与育人价值,为区域内教师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

课堂展示:贴近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伊始,都禹老师执教《走进半山灶头画》选题指导课。他以拱墅本土非遗文化 “半山灶头画” 为切入点,通过展示色彩鲜明的灶头画图片、讲述民间传说故事,引导学生从图案寓意、绘制工艺等角度发散提问,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

随后,徐立琴老师带来《我们的小课间》选题指导课,紧密围绕学生每日经历的课间生活,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中的安全、文明、趣味性等问题,鼓励学生从“小现象”中提炼“真问题”,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

深度研讨:多维解读课堂,聚焦教学细节

在教学设计解读环节,方晓妍老师以 “始于情境 融于活动 成于生活” 为主题,解析都禹老师的课程设计逻辑,详细阐述了课程设计的初衷、目标设定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在场的教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堂课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理念。

张本艳老师则结合徐立琴老师的课堂,分享“循法探课间,启思定选题”,她强调了选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观课报告环节中,虞子赢老师肯定了都禹老师课堂中“文化浸润与方法渗透并重”的特点。他指出,都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视频等多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利用“非遗保护现状”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选题价值;结合学生特长,分组确定学生差异化研究方向,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参与研究的切入点。同时,虞老师也建议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的任务分工,提升探究的实效性。

黄鼎汉老师在点评徐立琴老师的课时特别指出,该课堂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小组活动中,教师明确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避免讨论聚焦于个别高发言学生,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问题提出与交流中。这一细节不仅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思维碰撞的平台。

专家引领:把握课程本质,明晰发展方向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董泽华老师在总结指导中,对两堂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两节课都精准把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实现了教学目标与活动环节的紧密衔接,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针对课堂观察,董老师强调教师评价的即时性与过程性,建议教师多使用“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非常有研究思维”等具体且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最后,徐瑰瑰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鼓励老师们把活动中所学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专业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未来,拱墅区将继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打造更多优质课堂,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供稿: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