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初体验

在初次接触跳绳时,我们发现跳绳活动给幼儿带来了情绪上的压力,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幼儿能够说出跳绳时遇到的问题,想要尝试完成连贯的跳绳动作,但是无法把握跳绳的方法。于是,我们鼓励幼儿记录玩跳绳时的感受以及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也知道对于技能性活动,要避免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所以不强调跳绳的数量,而是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探索跳绳。

梳理关于跳绳的问题

为什么我总是跳不过去?是不是因为我跳得太快了?是不是绳子太长了?我的脚总是在绳子的前面。

跳绳太长了,所以我跳不过去吧。

跳绳会打到其他小朋友。

我觉得我跳不过去是有好几个原因的。

1.跳绳太长了;

2.距离不够;

3.练习太少了。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用绘画及符号表征的方式,呈现跳绳时遇到的问题。在此期间大家也聚在一起交流跳绳的玩法及心得,并给予同伴建议。

正确的跳绳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一起学习跳绳知识,掌握正确的跳绳方法。

老师:孩子们,你们现在知道怎么样正确跳绳了吗?

跳的时候要用脚尖、双手的上臂要紧贴自己的身体,用手腕甩绳子、不能跳得很高,不然会很累的……

老师:你们有信心跳成功吗?

跳绳打卡

老师,我要跳50个!我要跳100个!我要150个!我要超过160个……

互教互学

我们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一部分孩子会跳绳,并且跳得很好,一部分不会跳绳,有点还不懂怎么正确的甩绳子。这样的两极分化,让不会跳绳的孩子渐渐失去了信心。该怎么办呢?我们的解决方案:师徒结对分组练习,一带一活动。

跳绳对于个别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了相关的技能技巧,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还在摸索阶段,因此请会了的小朋友,来当小老师传授自己跳绳的技巧,发挥同伴引领的作用。有的自由组合,强强联手;有的是找平日一起玩的好朋友;也有的希望找个高手帮助自己;就这样孩子们俩俩结队,一个小老师、一个小徒弟,远离老师的“监督”,和好朋友一起学习,显得更轻松了。

备战冬季运动会

一年一度的冬之健康运动会即将来了,大班组的孩子有4个项目,孩子们根据自己特长进行选报运动项目,我们的孩子各个不示弱,纷纷想要参加跳绳比赛,可惜比赛有人数受限,怎么办呢?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要不先比比吧,谁跳得最好,谁就参加跳绳比赛吧?”也不知道是谁得提议,但是大家一致认可,说行动就行动——讨论的比赛的形式,每周进行一次测试,每次都进行记录,最后看总成绩。

跳绳还可以这样玩

1.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双人跳绳。

除了和老师、其他小朋友一起跳绳之外,我们还鼓励幼儿在家和家长一起配合跳绳。

2.结伴一起玩长绳。

班级里玩跳绳的兴趣越来越大,有了双人跳绳之后,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有两个人一起跳绳的活动,想要更多的人一起跳绳。吴欣桐有个上初中的姐姐,这天在家里和家人分享班级跳长绳比赛的事情,桐桐了解到了还可以很多人一起跳长长的绳子。

各种各样的跳绳方式,更多地激发了幼儿对跳绳的兴趣,除了亲子跳绳、多人跳绳,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行进间跳绳、花样跳绳、单脚跳绳等。

结束语:

孩子们和跳绳的活动中,教师以孩子兴趣为出发点,不断关注生活中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聚焦问题,鼓励孩子通过行动解决问题、拓展经验。孩子们用多种学习方式与资源互动,构建跳绳经验。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和探究经,感受了自信、坚持、努力给予自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