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三月是希望,是成长。伴随春天的脚步,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语文教研组活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23年3月14日,在杭州师范大学吕映教授的引领下,集团语文老师齐聚申花校区,开展了为期半天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例实践研究。


一、课例展示

《小马过河》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精读课文,融知识与智慧、意志、品格教育于一体,凸显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其内容通俗易懂,文字活泼生动,情节跌宕起伏,且能引发儿童思考。本次课堂实践以《小马过河》为例,由集团何陈敏老师和陈雯老师共同执教。

在本堂课的教学实践中,两位老师创设学校艺术节的大情境,以“读故事明道理,过‘人生之河’”为驱动问题,通过四个学习子任务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何老师以邀请函的形式带学生进入讲故事的大情境,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展开学习,学生听着故事,想着画面,并在关键词卡的帮助下试讲小马过河的原因。接着,学生抓住课文中不同动物的语言体会小马的心情,在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的学习任务中,进一步理解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语言。

    第二课时,陈老师通过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马过河的秘诀。扎实的学习体会铺垫后,学生开展绘制思维导图讲述故事的挑战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对“小马过河”这个故事的别样演绎。读懂故事,明晰道理,最后,借助课后的思辨问题,“小马过河”的故事内涵得到了升华。

两堂课的教学,两位优秀的老师将思辨意识浸润于孩子心中,整节课让孩子有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教、扶、放过程中将思辨能力学以致用。

二、团队汇报

    随后,在集团申花校区语文教研组长施国斌老师的组织下,老师们对两堂课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正如同一条河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团队在互相分享中交流生智,生发思辨的火花。吴畅婧老师以“理性表达-理性思考-理性思维-理性精神”为脉络分享了对“思辨”的思考。蔡静副校长肯定了两堂课中可圈可点之处,也指出在思辨性学习任务群实践中,老师们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思辨点设计上应注意的事项,尤其在低段教学中,要善于将思辨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任务,用评价的方式进行突破难点任务,把握好“思辨”的程度。

三、专家点评

吕映教授活动对两节研讨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并梳理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点,让团队成员更清晰接下来研究的主题和方向。思维始于惊讶和问题。答案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

吕教授强调,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以读代评,以读代演,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同时发现课文独特的表达方法,通过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需要思维能力的支撑,而思辨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让课堂充满思辨的味道,学生阅读历程才能充满思维的能力。这也是大关小学集团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文稿:刘杨

摄影:刘杨 陈欣欣 杨楚楚

审核: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