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程荣炳、李启林、孙慧敏
学生:张 灿、沈郑匀、芦铭霞
2009年10月29日上午10点,我们百年校庆追寻历史采访组的老师和同学来到大关小区的杜士敏老校长家进行采访:
学生:奶奶,您好!我们是大关小学百年校庆“追寻历史采访”组的小记者,我叫张灿,我叫沈郑云,我叫芦铭霞。奶奶,请问您在担任大关小学校长期间,我们有哪些事情令你印象最深刻?
杜:我是1958年到大关小学(担任校长),当时我去的时候,大关小学有国乐队,现在叫民乐队。当时得奖很多,我年纪大了,我也记不太清了。当时得奖很多很多,乐器室的整面墙上都挂满了。锦旗呀、奖状呀,省呀市呀统统都有的,奖状是很多的。当时我们(国乐队)的指导老师是……成立大概是……(程:54年)。我还没有去(大关小学),我去的时候(国庆)快接近十周年了。那个时候(国乐队)是非常兴旺的,可以说。每天晚上,丽水路乐队天天晚上都练习。小朋友很艰苦,他们是一、二年级就开始练,基本上是全校一人一笛。大家都这样,谁吹得好就进国乐队。每天晚上都要练到九点钟,十点钟,从街道上走过就可以听到我们(练习)音乐声,非常热闹。
每次国家(领导人)和外宾来……当时的文化没有现在这样发展得好。当时的团市委有个少先部(少年工作部)凡是有活动就是叫我们去的,不管是过年也好,春节也好,元旦也好。元旦也要去的,雪下得很大也要去的。外宾来了,你你也记得哦,(程:恩)。周总理陪西哈努克在西山公园,我们同周总理只相差这一点点路(手势比较距离),我们(看周恩来总理和西哈努克)是从头看到脚,从脚看到头。看了十多分钟,大约十多分钟。西哈努克的两个子女都来了。
还有一次就是王光美(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夫人)带着哪个王国(记不太清楚了)的王后(我们国乐队去演出)。我们(老师)都站在后头,小朋友站在前面。王光美和王后啦,当时人也很多,她(王光美)就跑过来同我握手。我就想,她怎么就晓得我是老师呢?
还有开联欢会呀,外宾来,特别是非洲来的外宾,到杭州饭店,晚上和他们联欢,小朋友也和他们联欢。唱呀,跳呀,他们(外宾高兴得)衣服(外衣)都脱掉了,他们也很开心的。这些是活动的情况。
我们(国乐队)还拍过两次电影。(程:是《小小国乐队》)电影最后的镜头我到现在还记得蛮清楚的。我们还输送了好多音乐人才。京剧团里,而且我们输送的还不是不是尖子,还是一般的拉二胡的。拉二胡有两姐妹,当时她们家比较困难(她们是船民),经济比较困难,我就推荐她们去的(京剧团)做演奏员。另外还推荐(学生)到其它很多单位去。
当时有一个反映(说法),说大关小学乐队是搞的好的,教学质量不一定搞得好。为什么呢?你时间都放这里(民乐练习)了呀。那个时候搞统考,我们(大关小学)学校老师蛮艰苦的,志气也很高,教学也抓得很紧的。我们有几个老师的课上得真当蛮好的。当时那个徐琴(音)老师,教低年级的,她这个低年级的识字课真教得好,教得很活。高年级也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我们的教导,也教得很好。区里统考,我们都是考第一的。我们当时学校里有一批骨干教师。你们来电话后,我想了想,我们当时就是‘依靠骨干,艰苦奋斗。’你们现在越来越好,发扬广大了,继承了传统。(孙:我们现在的教学质量也是很好,连续五年全区第一)。
我前面的一任校长叫孙祖昌,现在已经去世了。搞乐队的老师叫沈其鹏(国乐队创始人),是部队里转业的。我58年到大关小学时,乐队已经搞得很热闹了。我去了以后,(国乐队)发展得很快,最兴旺的时候,是迎接十周年(国庆)。(程:当时团中央有一个题词)。后来,蒋老师调进来了(58年杭州师毕业),蒋和沈其鹏一起搞乐队。蒋老师是大队辅导员。
……
那时候工作很艰苦,日日夜夜地做,很多老师住在学校里的。当时(学校)是二部制,(由于学校教学用房紧张)学生分年级分上下午到校上课。比如一年级学生上午到学校上课,下午分小组到同学家学习,老师分小组去辅导;二年级学生则上午分小组到同学家学习,老师分小组去辅导,下午到学校上课。
1966年,拱宸桥那边造了新学校给大关小学。我们去了三个人,我、程荣炳、蒋青福,再就是其它学校抽调来的老师组成新大关小学,老地方改为丽水路小学。
半年时间情况都很好,可半年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乐队受到打击,造反派来控制了乐队。(程:当时杜老师指挥我把贵重的乐器都放到我家里,其它乐器都被抢去了。)当时造反派问我拿乐器室的钥匙,我交代他们一句话:“钥匙可以拿走,乐队不能垮!中央、省委、市里、区里都要用的,如果拿不出(节目),你们要负责的。”但他们弄不好, 只好再来请他们(指程老师等乐队老师)。(程:杜老师,您当时有一件事情做得很好。您当时把外办给的一笔经费放起来,后来恢复起来的时候,用这些钱买了一些乐器。)我们得一次奖,就会给我们一笔经费。我记得(国庆)十周年的时候是500元。当时的500元可以买很多东西的。
1972年3月份,现在的大关小学学校造好了,程老师和几位老师到新大关小学。原来拱宸桥那边的学校改为人民小学。
学生:奶奶,马上就是百年校庆了,请您给我们提些希望。
杜:我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发扬光大,把学校越办越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结束。
录音整理:李启林
2009年11月11日
本文原发表人: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