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婆”,一个对幼儿园老师的一种别样的称号,一种对幼儿老师日常工作的一种总结。它非常实际的指出了我们日常工作的一种常态,一种“什么垃圾都想要,什么垃圾都想捡”的心理状态。

当我第一次踏入锦绣的时候,幼儿园正在进行室内的装修。在莫老师和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每一个教室。走在正在施工的工地上,一边听着莫老师的介绍和规划,一边默默的在打量这满地的垃圾,我的眼里透露着一丝兴奋的亮光,似乎感觉这满地都是我需要的宝贝:木头刨除的木屑、废弃的小木块、剩余的木板......他们孤单寂寞的躺在地板上,不断的向我招手。“嘿!快把我带走吧!”

我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冲动,开始了我在锦绣的“捡垃圾之旅”。同行的老师非常吃惊的问:“你到底是在干什么?”我转过身义正言辞的对着他们说:“你们没经历过,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听了这句话,大家相互对望了一眼,开始了工地上的“垃圾争夺战”!

看着大家在灰尘飞扬的工地上,勤勤恳恳的捡着垃圾,我的记忆一下子就调回了4年前的夏天。也是在这样满地狰狞的工地上,我们一群刚入编的新教师,在莫老师和方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月亮路上的童星幼儿园,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在憧憬童星的未来。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园长,只是时间的流逝稍快了一些,我即将成为跨越两次开园的守卫大将。

但是即使是经历过2次开园的我,在刚入锦绣的时候,我遭遇在“捡垃圾”的史上的第一次人生挫折,在以往只有我找不到的垃圾没有我捡不到的垃圾。由于我是八月后洵值班的教师,当我走进锦绣的时候,幼儿园正在进行最后的修缮整理,空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满满当当的快递,其余什么都没有了。当我看到幼儿园的包工头的时候,我问的第一句话是:“杨工,我们的垃圾去哪儿了?”杨工回答我,“现在哪里还有材料,早就别的老师拿光了。”顿时,我懵了,那当初对我招手微笑的垃圾全部消失了,带着失落,我内心抱着“肯定会有漏网之鱼”的侥幸心理,开始对幼儿园进行地毯式式搜索。

当我走到独木桥的时候,我眼睛往围栏外面一瞄,看到了几个树桩扔在了外面,按捺不住内心的欢喜,马上跑出去,走在围栏旁边,我看到了很多的惊喜,一路搜寻下来,我收获很多:有木桩、木片、水管、马赛克瓷砖等等。我把东西一个个的扔到幼儿园里面来,然后全部打包整理好。就这样从外围到内围我搜寻了很多的专属工地的垃圾:螺丝钉、泥钉,螺帽、铁架等等,这一些特别的垃圾,也正好契合我们班的创设风格。

但是也正是这一些特别的垃圾,他处理起来非常的麻烦,需要用到锯子、电钻、榔头、老虎钳等等。单位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我们大家专门配备了一套工具,有了专业工具的加持,这一些废旧的垃圾摇身一变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

就这样,一个经历了2次开园的我,一段跨越幼儿园的捡垃圾之旅,就这样暂时落下了帷幕,但这种修整是短暂的,是暂时的。我时刻都在观察、都在思索,似乎感觉身边的每一样废旧材料都能引发孩子的新游戏、新的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我想,我也期待我能成为一个时刻保持着好奇心的“垃圾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