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技术,对学生的发展及成长实施的干预教育,是一种在传统的教育中加入心理元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谐人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张扬人性的教育、发展性教育和幸福教育。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示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本学期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在学校的全教育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基本原则
    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确保其实践性与实效性,特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全面性原则。面对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5.保密性原则。对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决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要进行保密。

二、具体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1)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小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3)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教材的编写和制定都蕴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2、依托少先队组织,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板报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预防儿童心理问题。
3、开展教师深入走入学生之中的心理咨询活动,切实在教育教学中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交流、积累、总结工作经验。

4、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5、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一、二年级进行注意力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改善精神状态,提高自信心。激发内在动力,重新焕发朝气;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愉悦地去学习。

6、开设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的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学生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做好转介工作。

7、针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8、继续做好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日常工作记录,期末整理好台帐。

 

 

 

                                 杭州运河学校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