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三岁看大,七岁知老, 小孩子犹如一张白纸,要画上美丽的图画需要家长去引导。从不会走到会走路,那时走路的样子可能很可爱,但这也是人生跨出了一大步。我们不要怕孩子会不会摔跌,会不会摔疼,因为那是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在今天的家庭里,孩子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于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无形之中就蜕变成为了那种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溺爱。而这种溺爱则又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慢慢退化甚至失去了。

《家庭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家长应重视培养儿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防止因为溺爱造成孩子的依赖性,注重儿童生活自理意识的培养;创设家庭环境,坚持从细微处入手,以激励教育为主,提高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不难看出,孩子的行为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在于家长细心的培养。

二、案例描述:

    周日的早上,是我们家雷打不动的早茶聚会的美好时光。乐乐如同往日端坐在宝宝凳上,准备进食。只见她迫不及待地却又很娴熟地启用筷子夹着眼前的美食,可是奶奶却说:别让她自己弄,小心烫到!小心弄得到处都很脏啊。我笑了笑,没有制止乐乐的动作。只听扑通一声,乐乐筷子夹着的眼看就要到嘴的美味掉在桌上了。奶奶马上提高分贝:都说别让她别弄了,快把它拿开,不要吃啦!。乐乐有点慌乱失措,看了看奶奶,又看了看我,很是为难,筷子停留在空中不知何去何从。听从奶奶的建议,我一边清理掉在桌上的食物,一边继续保持微笑对着乐乐说:没关系,乐乐。奶奶是担心乐乐,是很爱乐乐的哦!我们再试试,好不好?你一定能夹到的!乐乐爸爸即刻附和并鼓励,乐乐转过头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好厉害的,我会自己吃东西!。在反复尝试了三四次后,乐乐终于稳稳实实地夹住美味直送嘴里了。这一刻,她开心地笑了!

三、案例分析:

    我想我们家这种场景在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应该都会以比较高的频率出现过,只是我们家长会以爱的名义做出不同的选择,那么结果自然也会不一样。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父母追着给孩子喂饭、偌大的孩子还要父母把屎把尿、穿衣脱衣等现象。尤其严重的是这种现象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身上频频发生。由此可见,现在大部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是比较差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在于家长的过分溺爱,祖辈尤为突出。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经说过:依赖本来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我们不少家长因为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从而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挫伤着孩子自理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会比较弱。

    其次,在于家长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我们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这些事情自然而然就会,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孩子们自理时常因不懂程序和方法,显得比较笨拙甚至会越来越乱。而我们家长则为了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往往会代而为之。殊不知,这种省时省力的做法,久而久之会扼杀孩子自理能力的主动性和操作性。

    最后,在于家长们缺少科学正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有时在面对孩子需要鼓励与帮助时,我们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指责批评的态度,甚至是一些粗暴的方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四、案例对策: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乐乐都能够比较自信、独立,也能较好地自己照顾自己。一个不足6岁的独生子女能够自己吃饭、洗碗、穿衣、脱衣、入厕、睡觉、洗澡,甚至整理小书包、打扫卫生等,作为母亲,我很骄傲,也很欣慰。总结经验来看,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五个方面,大家可以借鉴一试。

1.爱语的沐浴

    一句父母的我爱你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那是多么珍贵的礼物、真实的力量和安全的保障。它能直抵乐乐的心灵,给她勇气,给她自信,给她力量。每晚临睡前,我们都会深情地对乐乐说我爱你,她也会很幸福地抱住我们的脸,回应妈妈,我也爱你。我想,在爱的沐浴之下成长的孩子会更有勇气面对一切挑战的,包括我们生活自理方面的所有琐事。

    2.机会的创造

    当孩子对做某件事很有兴趣时,我们家长要及时引导,给她创造良好的机会,抓住学习的敏感期,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生活自理。乐乐每天晨起都会要求自己穿衣裤等,我每次都欣然允许,必要时也会去引导和帮助。不要觉得她小一定穿不好,也不要觉得自己上班时间来不及了,就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我们需要给她学习、展示和体验的机会。

3.环境的锻炼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她自己做。我们在家就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了适合她锻炼的环境。例如我们会把乐乐的衣物、食品、餐具等放在低矮的家具里,让她自己取放物品;也买专属她用的马桶,让她想上厕所时可以自己去上,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免去我们一些不必要的安全忧虑,还增强了她的成功体验感。如此多益处,何乐而不为呢?

4.微笑的鼓励

    要让孩子感到生活自理能力是快乐的,让孩子体验生活自理带来的快乐感、愉悦感、成功感,这很重要。对于乐乐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我们父母都会及时给予一个会心的微笑、热烈的鼓掌和由衷的赞扬你真棒你好厉害”“你真了不起等。这让乐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她总会自信满满地说我好厉害的,我会自己…..”。来自家长的微笑与肯定,是激励孩子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也能进一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5.时间的等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时孩子的动手效果会不太理想,甚至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但我们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乐乐3岁半的时候就要自己用手、用筷子吃饭,那时候的状态总是惨不忍睹:满嘴、满手、满衣、满桌、满地都是饭粒和菜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次又一次给她时间和机会,经过两年的磨练,乐乐现在5岁多了,已经对筷子运用自如了,用餐也相对文雅与洁净了。

    总之,学龄前和小学低段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也能帮助孩子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能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甚至长大后更容易适应社会、融于社会。我们要大胆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他的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强。只有我们家长做到身先士卒,给孩子一个榜样;持之以恒,耐心教导,我相信孩子的自理能力定能快速提高。我想,这就是我们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真正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