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会觉得自己爱孩子足够多,对孩子足够好,可是孩子一个个都是“白眼狼”,把父母当成敌人。同样,很多孩子也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努力,足够辛苦,可是父母还是一个劲地批评和否定,把他们当成没心没肺的东西。孩子和父母都怀着满腹的委屈,可是父母不知道,自己的爱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厢情愿的,这正是家庭教育中的冲突---父母一厢情愿地爱,孩子别无选择地接受,然后义愤填膺地反抗。

■过高期望让孩子绝望

案例:卢勤的儿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曾请教过全国著名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儿子应该报考哪能所大学?这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并给卢勤讲了一个故事: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好,物理、数学、化学常常考满分,高考时,父母让她考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她不想考,可父母逼着她考,说是可以光宗耀祖,老师也让她考可以为学校增光。她违心地上了这所大学,但情绪一直不稳定,几次考试成绩都处于中下水平,这让她受不了,因为她曾是当地的“状元”。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仅三个月便跳楼自杀了。母亲到校接她时,欲哭无泪,只是喃喃地说:“是我害了她,我为什么要逼她呢?”

卢勤:许多家长为了光宗耀祖,一味地逼孩子上名牌大学读名牌专业,而从不去考虑孩子的喜好和兴趣,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孩子。尤其是那些心理素质不好但成绩优秀的孩子,最好不要让他(她)报考名校。有时我真想对这些父母说,你们到底想要什么?要分数,要面子,还是要孩子?是要成绩,还是要成长?

■过度保护让孩子无能

案例: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正困扰着孩子们。卢勤告诉记者,一次,她带城市的孩子去河南信阳鸡公山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营地参加“我爱大自然”夏令营,一位妈妈担心四年级的儿子自己洗澡洗不干净,竟冲到男生洗澡的帐篷里想为儿子搓澡。正在洗澡的男生个个像惊弓之鸟,吓得躲了起来。儿子大声喊着:“你给我出去,你讨厌!”妈妈很纳闷,在家不都是我给你洗澡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令儿子在小男子汉们面前多没有面子。

卢勤:不管我们做父母的多么想保护孩子,他们一旦融入集体生活,就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现在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一些事情,甚至限制孩子的行动。但是,家长们要知道,伤害天天会发生,你不可能天天陪在孩子身边。这给父母敲响警钟,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受挫折。真正爱孩子就不要把孩子“锁”在身边。

■过分溺爱让孩子无情

案例: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这位母亲向卢勤讲述这件事的时候眼含泪水。

卢勤: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过多干涉让孩子无奈

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

案例: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曾经告诉卢勤妈妈老偷看他的日记,可一直没有证据。一天,他写了一篇日记:“妈妈,今天早上我看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这是为我累的呀,妈妈,您一定要爱护自己呀,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妈妈看了儿子的日记后非常感动,可找了半天没有发现白头发,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夹进去。第二天,儿子对妈妈说,您又偷看我日记了。妈妈说,我没看,那根白头发不是好好地夹在里面吗?儿子笑笑说,我根本没夹白头发。孩子的话让妈妈无地自容。

卢勤:人生来就是群居动物,需要与人交往,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强烈需要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像对待成人一样看待自己、尊重自己。另外,现在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是孩子与异性交往,一旦发现马上如临大敌,一味地压制、批评甚至责骂。对于青春期有逆反心里的孩子,这种粗鲁的干涉不仅无济于事,相反还会将他们推向早恋。一位父亲在处理儿子的异性交往问题时就非常有智慧。有一天,中学生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我能跟她结婚吗?”父亲说:“好呀,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应该在市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儿子听了听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

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儿子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与其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的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效果好。

■过多指责让孩子灰心

案例:有个小男孩曾经委屈地对卢勤说:“我从来没当过干部,做梦都想当,好不容易当个小队长,回家高兴地告诉妈妈。可妈妈不但没有夸他,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妈妈一盆冷水令孩子伤心不已。

卢勤: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他们常常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认为提醒孩子看到别人的成绩,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结果却事与愿违。父母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他们的孩子永远不会有成就感。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

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外交部长李肇星作客一家网站时,一网民调侃说:“李部长,您的才华我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李肇星部长幽默地说:“可我妈妈不这样认为!”这个回答足以反映出李部长有一位多么仁爱智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