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两者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这种适应的调整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
作为家长要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顺利渡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
1.鼓励孩子上小学,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家长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时常以鼓励的口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说:“宝宝真棒,宝宝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家长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逛一逛,走一走,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氛围。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小学阶段,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引导孩子自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此外,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规则和奖罚制度,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罚倒垃圾等等,这对于他们培养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习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见闻,诱导孩子也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他们的小伙伴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
幼小衔接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好的学校并不意味着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其实,择校就跟人生的很多选择一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准备以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更为关键;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误区三:孩子不适应就随便责骂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生活方面,比如:对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2、学习方面,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3、人际关系方面,比如: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
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
2.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
3.保持家校联系、搞好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误区四:家庭作业必须陪着孩子做
在孩子入学初期,我们可以适当陪同他做作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家长就必须逐步放手,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作业始终是孩子的事,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检查,绝不是代劳。
误区五:孩子的成绩就是唯一
小学阶段,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不好,而是因为粗心大意、上课不认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缺等造成的。因此,在小学前半段,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件事,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分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