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明方向,课程开发深研讨
――卖鱼桥小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培训”侧记
卖鱼桥小学继6月12日分校区进行了“拓展性课程纲要”撰写培训后,全体教师围绕“光谱课程”,基于自己的特长、校情与生情、学校区域优势等资源,开发了150多门多元智能的光谱课,且编制了相应的课程纲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能力,7月1日下午,卖鱼桥小学全体教师齐聚文澜校区二楼报告厅进行拓展性课程开发的专题培训。本次培训邀请了杭州市综合实践教研员俞丽萍老师,给全体教师带来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和建设》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俞老师首先跟大家分享了一篇文章《有效课程,提升品质》,认真解读了文章中提到的基础教育中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认为所有的改革都应该回归到课堂改革,同时指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接着,俞老师向大家抛出了3个有逻辑层次关系的问题即“我是谁?”“做什么?”“怎么做?”,引起了在座所有老师的深度思考。
“我是谁”:理清自己的工作性质
第一个问题希望一线教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能清楚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在理清自己是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俞老师从基础教育的四大价值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出发,指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需要围绕教育价值展开。
“做什么”:我们需要做的五件事
俞老师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关系,理清了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概念。其中基础性课程指的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从课程概念出发结合我校课程设置示意图,指出了学校课程纲要的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修改意见。结合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指出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五件事: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拓展性课程;制定有特色的课程表;制定选课走班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在这些要做的事情中,俞老师肯定了我校在拓展性课程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怎么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施建议
作为课程开发者,首先得知道课程的概念。在众多对课程的定义中,俞老师最欣赏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林一钢教授给出的定义: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每位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俞老师认为精品课程不是靠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而课程纲要是通过收集、整理、教学、整改等过程,逐步完善和建构的。
从课程纲要撰写的四大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出发,以我校教师撰写的拓展性课程纲要为具体案例,俞老师指出撰写课程目标的注意点:目标分4-6点陈述,全面而具体,注意陈述的格式;课程内容主要描述的是知识与活动、选择与组织等;课程实施指的是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以及资源利用等,切勿放置实施原则等;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尽量给孩子们肯定式的评价。最后,俞老师给出了课程开发的四点建议,指出做课程既要有“扶”也要“留白”。
会议最后,王怡芳校长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总结,并布置了接下来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在原来模仿去写课程纲要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的讲座,王校长希望各位老师对自己开发的课程纲要能有自己新的理解,从两个角度去调整自己的课程纲要:根据我校光谱教育多元智能的8个方向去调整开发内容;调整和完善课程撰写方式。后续将对教师开发的拓展性课程进行精品课程评比,确保课程开发的质量与实施的有效性。
撰稿:方丽
审稿:朱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