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科学组成员齐聚文澜科学教室进行本学期第二次集体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主题是任务导学课堂研究之课例研修。
首先,由组长陈杭老师具体讲解了任务导学课堂的定义,并仔细介绍教学观察量表,以钱倩云老师执教的录像课《土壤中有什么》为例进行课例研修。
随后,每位老师边看录像,边根据各自的任务,分别从教学结构记录、教学时间分配、提问目的指向、学生回答类型四部分,对教学过程详细记录和研讨。
从教学结构和时间分配来看,本课结构分配成四大块:新课导入2分钟,以“土壤里有什么”为问题5分钟,充分让学生头脑风暴;学生用各种实验来检验土壤中的成分18分钟,合作汇报总结7分钟,以任务为导学,学生为主导,大部分时间花在思考和动手实验过程中,并得出结论;将土壤结合生活花费3分钟,对土壤的作用进行拓展。从整体上看,钱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35分钟时间,让学生从认识土壤,到了解土壤,最终到利用土壤。
分析本课的提问目的指向,指向内部问题12次,指向外部问题13次,所有问题指向明确,激励的次数较多,对于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课堂活跃度起到关键作用。内部指向问题中,紧紧围绕本课的任务“土壤中有什么”,依托学生逻辑性思维方式,层层递进,不仅让学生能提出问题,亦能引发学生思考,特别是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以学生回答类型进行分类,能够明显发现认知记忆性回答较多,推理性回答占33%,证明学生思维被充分打开。同时,学生创造性提问也占10%,通过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指引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创新性新思想。
最后,钱老师自我剖析,对这节课谈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任务环节设计上还需更连贯,选择实验材料上还能更贴近生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效率还需提高。
本次研修活动突破常态,以任务导学课程为切入口,分别对上课环节任务导学设计的合理性,老师教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性以及学生小组活动如何使任务导学课堂更具有高效性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研讨学习,让全组老师都收获颇丰。
撰稿:李冬融
拍照:钱倩云
审核:陈 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