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类制度汇编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一五年三月

 

 

 

 

教学科研制度目录

一、  课程管理篇

1.课程建设

1)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职责

2)学校课程实施年度方案

3)学校课程设置与编排制度

2.课程实施

1学校课程方案(标准)管理制度

2)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细则

3)学校课程评价制度

二、教学管理篇

1.备课

1)学校备课管理制度

2)学校教案管理制度

2.上课

3.作业

4.批改

5.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的规定

2)教师课堂质量评价制度

6.教研

1)教研组长组织与管理条例

2)教师研讨学习制度

3)学校网络教研制度(试行)

三、科研管理篇

1.科研课题

(1)课题申报

(2)课题立项

(3)课题过程管理制度

4)课题结题制度

2.科研成果

3.科研支持

1)教师科研考核奖励制度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3)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篇:课程管理篇之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职责

校长是领导学校课程运作的第一责任人,是决定学校课程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校长与学校部分中层领导以及部分骨干教师组成学校课程领导小组,以引导学校课程的设计、发展、改进、实施和评价。

一、课程设计

根据课程的变革以及学校的发展态势,构建学校课程发展愿景,排列课程目标的优次,研究课程目标与行动。

二、课程决定

领导小组决定学校推行课程改革的形式、模式、内容;赋予教师决定课程、研究课程的权限;负责学校课程的“保持、改进、开设、停止”。

三、课程开发

组织团队式、项目式的课程开发,支持与引导校本课程的编制。

四、课程开发管理基本程序

问题反思――申报方案――研究行动――专家指导――研究行动――反思总结――成果评选――学生选课――实践评价

从四个维度去组织、开发课程:

 1.开发主体: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

 2.课程范围:全部课程、部分课程、单项课程、非定向课程。

 3.开发方式:课程新编、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等。

 4.课程层次:普及型、提高型、选择型。

五、课程实施

营造课程改革的团队文化,注重教师反思性的专业发展,构建学习型组织;充分挖掘资源,为教师创造成长的空间,引进家长资源,促进形成课程实施的校内外合力;及时反馈课程改革信息,发展与改进课改进程。

六、课程评价

组织与实施对学生、教师以及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学校课程实施年度方案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依据国家与地方相关的课程文件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施计划,是国家课程计划在学校一级的具体化。

1.每学年开学前由校长室组织人员制定课程方案,提交学校行政会议商议并通过。

2.学校课程的制定要在国家课程的指导下,依据地方课程计划的安排,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的具体课程门类、形式和内容等。

3.课程方案应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和评价建议等内容。

4.年度方案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学校要严格执行,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方案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总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

5.学校课程实施年度方案以学年为单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申报,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学校课程设置与编排制度

学校的课程计划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表是课程计划的基本单元,也是最能反应学校课程实施具体情况的课程文件。课程表的设计与编排是课程计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学校课程设置应包括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程设置的顺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学年编制等,教导处等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学年课程计划设置学校课程。

2.学校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学校设置的教学科目、各科教学的起止学年或学期、各科每周(每日)教学时数等,即用课程表的形式反映对三级课程的执行以及实施情况。

3.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适度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各类课程应适当灵活搭配,注意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教师的建议和要求,特别要注意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要充分考虑学校师资状况与学校场所设施等资源状况,使空间组合最优化。

5.适当听取学生的声音,逐步加大学生对课程表的自主选择权;

6.课程设置和课程编排,要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要方便于教师上课、备课、听课和教研,又要有利于集体活动的开展;教导处第一学期要重新编制学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内容,第二学期可以适当微调。

第一篇:课程管理篇之课程实施

 

 


学校课程方案(标准)管理制度

学校课程标准是学校对各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对课程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的依据。

1.根据国家课程确立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进行国家、地方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组织编制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

2.按照学校课程实施的年度计划,其中微型课程和部分精品课程(光谱课程、社团课程)每年要编制或者修订课程标准。

3.学校本位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填写申请表,经领导小组批准后进行编制,课程标准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方法、形式)、课程要求、课程评价(内容、形式)。

4.课程领导小组每年组织一次课程方案评审会,对各级课程方案提出审核意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校本化。

5.建立审核制与协商制相结合的校本课程编制机制。保障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民主化与自主决策。

 

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细则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教师特长、办出学校特色。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贯彻光谱教育十六字原则:“尊重差异,赏识个体、开放教育、多元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管理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各项智能发展为着眼点,围绕多元智能发展需求开发课程

2.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追求课程的丰富性、开放性、生活化

3.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架构

1.课程总体结构长短课结合。国家课程每节课35分钟,低段每周26节课,中高段30节课;周二到周五,上午10分钟诵读课,周一到周四,下午25分钟短课。

2.周五下午光谱课时间,一、二年级为特色必修课,三――六年级为项目选修课。三――六年级分校区、跨年级进行走班选课,课程内容由本校教师开发。

3.积极开展各种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社团课程,社团指导老师由本校教师与外聘教师共同承担。

四、学校三类课程设计与实施要求

1.国家课程实施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能力。2――6年级课桌摆放要充分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特点,便于学生交流合作。

2.短课实施坚持统一内容、统一教学,保证教学效果。每学年根据学校课程实施成效对短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教导处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确定统一教案,执教教师严格按照教案开展教学。

3.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坚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建学校特色,以课程学习和活动开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五、课程开发与管理要求

1.课程开发应服从学校统一教学管理需要,每学年开学前,教师申报校本光谱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开发计划,填写课程开发申报表,学校组织课程论证审核,根据校区教学需求确定实施课程。

2.教导处及时公布学校审核通过确定开设的课程,并组织学生进行选课。

3.执教教师认真根据课程开发计划每次课前做好上课准备,填写光谱手册,做好学生出勤登记,组织好教学过程。

    4.教导处通过统一标准、定期检查、人员培训、评价反馈等形式对校本课程实施加强管理。

 

 

学校课程评价制度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在评价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过程性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1.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从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发展性、拓展性、适用性、开设本课程的意义等角度对教师的校本课程方案(开发计划)进行评价,择优选择。

 2.对教师教学情况评价。学校、教导处不定期对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视导和

评价,从教学材料的准备情况、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准备情况、观察课堂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开展评价。

 3.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性,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和创造

性(情感、态度、意志、合作、能力)为依据,给予评价。

2)多元评价:由学生自评和学习伙伴(包括学生和老师)他评相结合。

3)课堂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种途径,结合光谱学习节、艺术节、体育活动比赛等多种校园节日和活动让学生展示校本课程学习成果。

 

 

 

 

 

 

 

 

 

 

 

 

 

 

 

第二篇:教学管理篇之备课管理

 

 


学校备课管理制度

一、集体备课

集团内实行同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

1.开学初进行前一个月的教学设计研讨,之后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各备课组开学初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并上报教导处备案。

2.集体备课分现场研讨和网络教研两种形式。

3.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集体备课前提早两天再次通知组员,并对组员进行参加情况考核。

4.每次集体备课先由主备老师讲解备课思路,再由其他老师进行商讨、补充,结合前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集体备课教案及作业。

二、备课基本格式

备课必须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根据教学经验、前一课教学结果、前测练习作一些判断,定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可能会遇到的难点。

3.根据前测结果,设计一些针对难点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作业,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设计(大体包含以下几环节内容,各学科可有不同):

第一环节――个体交流:让学生能充分地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环节――教学预设:针对重难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问题情境。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自主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点拔提升: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点拔,建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练习拓展: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布置独立完成的作业。

5.简单描述教学中做得满意的方面或做得不够成功的方面。

三、备课要求

1.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要求进行备课。

2.练习材料保存,期末以备课组为单位,上交单元和期末复习相关练习的电子稿。

3.3年以内教龄的教师要有每课时的二次备课教案,并在课前由师傅审核签名后,才可进课堂使用;5年以下教龄教师要求新授课或精讲课手写详案,5-8年教龄教师要求新授课有修改教案,所有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实际制作重点课的教学课件。

 

学校教案管理制度

教案即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教案管理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教师教学的最日常化表现,是教学过程管理中显性化因素的核心组成部分。

1.学校教案的形式与写法应按照教导处的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编写,项目要素齐全,允许有一定的个性和灵活性。

2.教案要避免功能的单一,应建立教案研究与改进教学过程的机制,显现教案的教学设计、准备和研究功能;注重教学的总结和反思,要有测评反馈和矫正补救措施。

3.学校要强化教学研讨的氛围,备课、教研、教案检查有机结合,引导教师从“自我反思、改进和提高”等方面设计教案,提高专业素养。

4.学校要建立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教案交流会等教研平台,提醒教师反思自己,借鉴他人的优点,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5.通过自我的课堂实践、随堂听课、组内教研、视导听课等形式,发现教案的实用价值,不断改进与完善教案文本,要使教案写作与教学改进有机融合在一起。

6.教研组、教导处每学期组织1-2次的教案检查,管理层要遵照服从与服务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采用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教案的组织、引领、监督等管理活动;倡导因人因地制宜的多样化的教案管理形式。

7.学校每学期要进行教师教案的评价,展示优秀教案,收集优秀教案撰写的案例。

 

 

 

 

 

 

第二篇:教学管理篇之上课管理

 

 


学校课堂常规管理细则

1.上课预备铃响前教师应提前进入教室组织教学,下课铃响及时下课,音、体、美、科学、信息等教师须提前三分钟到执教班级组织学生去专用教室上课,保证3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

2.认真实施教学计划,教学有教案,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三年内教龄的教师教案须经指导老师签字后方能进行课堂教学)。

3.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发言面达80%以上。

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其中每周不少于两次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5.教师中途上课不得接听电话、不得随便离开教室,或中断讲课与其他人员谈话,有突发事件及时找相关老师顶班。

6.教师不得随意叫其他老师上课,如有特殊情况,与其他教师换课后要上报年级组长处,并安排合理的时间还课。

7.因公出或事假请假的老师(3天及以内),原则上要把课务换好上报教导处批准后方可。

 

 

 

 

 

 

 

 

 

 

 

 

第二篇:教学管理篇之作业管理

 

 


学校作业管理制度

1.作业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做到有层次性、开放性和趣味性。每节课要保证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孩子进行作业练习,课堂作业保证50%的学生在课内完成。

    2.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六年级书写作业时间按照省厅文件执行。

3.作业的布置要有所选择,语文的阅读题目、数学的思考难题,教师必须先行做过方可布置学生做,严禁布置大量机械性的抄写作业,严禁使用各类教辅材料。

    4.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对错误较多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面改。

 

 

 

 

 

 

 

 

 

 

 

 

 

 

 

 

 

 

 

第二篇:教学管理篇之学生作业批改规定

 

 


学生作业批改规定

1.教师应精简练习,预做学生的作业之后再进行批改,把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时间及批改的正确率。

2.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订正后及时回批。

3.布置的作业要求做到全批全改,低年级面批率达50%,中高段面批率不少于20%,对错误较多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面改。

4.批改作业要用规范统一的符号,实行双轨评分制(正确率用优、良、合三等级评价;书写情况用☆和△评价)。

5.批改作业需注明批阅时间,批改符号或教师评语书写规范、工整。

 

 

 

 

 

 

 

 

 

 

 

 

 

 

 

 

 

第二篇:教学管理篇之评价管理

 

 


学生学习评价的规定

1.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低段不进行统一考试,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根据平时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及学习习惯等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制加评语的形式,其中知识和技能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四级评价,行为习惯评定采用评语形式。中、高段期初进行学情摸底,期中进行自测自查工作,不得停课进行复习,期末参加全区统一的质量检测。每次调研后及时做好分析工作,及时反馈,改进教学措施。

2.各学科均实施光谱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发言、作业的表现,及时奖励相应的光谱星。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把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结合起来,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教师课堂质量评价的核心是“课堂观察评价”,是指观察者直接进入课堂,现场观察评价对象的教学实践,从中发现优点、缺点、经验和教训,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1.本着管理民主的原则,评价对象应事先明了相关的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按照“评价双方相互尊重”的评价基线,协商约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与方式,进而有效地发现教学中的优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2.课堂评价以常规听课评价为主,随堂听课评价为辅。学校常规听课应规范听课流程,评价应包括“预备会议、课堂听课、课后评价”三个阶段。

3.预备会议至少提前一天进行,预先确定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授课计划以及评价的重点和方式;课堂评价时要认真专注,关注评价重点,观察者应完整参与评价的全过程;课后评价应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评价包括“宣读听课记录、开展自我评价、核查教学目标、发现有缺点、制定改善措施”等五项内容。

4.学校要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领导小组,预先进行评价者的培训活动,通过观看录像、个案分析、现身说法、现场培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合格的评价人员。

5.学校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符合校情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尽量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6.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要根据评价标准,组织或授权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项目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工作,应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学评价档案袋。

 

 

 

 

 

 

 

 

 

 

 

 

 

 

 

 

 

 

 

 

 

 

 

 

 

 

 

第二篇:教学管理篇之教研管理

 

 


教研组长组织与管理条例

一、教研组长组织程式

1.开学第一周制定计划,学期结束时上交总结;每学期至少一次向学校行政领导以及组内教师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2.提前3天制定每次的活动方案,方案要素齐全、可行;材料按照“计划――实施――总结”整理,及时发布教科研信息。集团视导项目要提前一周制定活动方案。

3.校区备课会、集团备课会、群备课会要“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做真研究、实研究,全员发动,人人展示;备课与作业检查要有针对性,带有研究的态度;教研课要结合集团课改思路,扎实稳妥地推进,认真总结组内经验。

4.每学期两次质量分析会,要有“数据――改进意见――具体措施”,设定评价项目与试卷设计要科学合理,建议多采用团队设计。

5.科研与培训归口教科室管理,项目有“课例研究、青蓝结对、课题活动、专业培训”等;教学与学科竞赛归口教导处管理,项目有“集体备课、每人一课、教学竞赛、学科评价”等。要按时上交材料或计划至相应的科室主任,并征求实施意见。

6.教研组长每学期至少一次向组内进行小专题讲座,努力保证组长的学术领导力。

二、教科研组织提醒

1.具有团队意识。

2.组长要有领导行为。

3.务要到人,重点抓落实,展示与汇报要求事先准备材料。

4.防止“庸、拖、懒、坏”风气的形成与蔓延;严格教学科研的考勤纪律,每月上报活动简报。

 

教师研讨学习制度

1.教研组每学期定一个或两个教学研究重点(或课题),坚持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教师积极参与组内教研活动,不得无故缺席。每人在备课组内至少担任一次主持或主讲任务。

 2.积极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研讨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每学期组内听课不少于15节,校内听课不少于25节。听课记录包括听课的时间、执教教师、课题及较详细教学过程,并且有点评和反思。

 3.每月写一篇典型教学案例反思或教学金点子;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每学期开一节教学研讨课;每学期出一份试卷;每学期研究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写一篇教学研究论文或课题报告。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学校网络教研制度(试行)

网络教研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的形式。建立网络教研制度,是新的校本教研模式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创生新型的学校教研文化。基于校园网平台,特制订本试行制度:

    一、活动制度

    1.资源库交流

    1)以备课组为单位把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练习试卷、教学感悟、反思心得、经验文章、课题研究成果等分类整理后上传教学资源空间。

    2)以备课组为单位每月组织一次网络资料学习,上交一篇学习心得。

    2.以个人为单位,每月上传“教师空间”一篇400字以上带有真实教学事件的反思,题目可自拟。

    3.主题课教研

   (1)以学科组、项目组为单位,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网络教研,提前一周发布活动信息。

  2)及时上传整合材料:“活动通告-教研材料(教案、视频、文本)-即时交流记录-活动小结”。

  3)教研材料要形成对比稿,活动小结要形成综述性材料。

4.跨学科评课

1)以学科组为单位,每月组织一次跨学科网络学习。

    2)跟一个100字以上的小评论。

    5.网上学习论坛

    1)以个人为单位,每月上传“教师空间”一篇学习材料:或读书推介,或个人作品,或精致小品文。

    2)每月阅读他人学习材料一篇,跟一个50字以上的小评论。

    二、考核制度

    1.信息组每月做数字统计。

    2.及时通知尚未完成的组织或个人,限期补上。

    三、评价制度

    1.教导组每月做考核评价,与优秀年级组挂钩。

    2.每学期评选优秀组织、优秀个人若干。

 

 

 

 

 

 

 

 

 

 

 

 

 

 

 

 

 

 

 

 

 

第三篇:科研管理篇之科研课题

 

 


课题申报

1.课题申报实行限时申报,每年的3月份组织参加区级以上各类课题申报。

2.每年正常申报的区级以上课题系列包括:区教师小课题;区科研课题、区教研课题、区师干训课题、市教师小课题、市科研规划课题、市普教教研课题、市师干训课题、省规划课题、省教研课题、省教师教育课题(师干训课题)。

3.凡在我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均可申报各类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较好的研究基础,具备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

4.课题申请人原则上每年只能申报1个课题,尚未结题者不得另外申请新的课题。

5.课题申报先由教师提出申报要求,填写课题申报表,按照不同系列课题要求提交规范完整的课题方案。

 

课题立项

1.学校科研室组织专家委员会、科研骨干教师对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初审,择优选择指导修改,对修改后的课题进行删选后,根据区教科室定额进行上报,所有上报课题列为当年度集团课题。

2.被区教科室以上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立项的课题,自公布之日起,学校科研室根据科研管理制度纳入管理。

 

课题过程管理制度

    1.所有区级以上立项课题在立项后两个月以内,需进行开题论证。原则上区级课题在教研组范围内举行,由教研组长负责主持;市级以上课题由学校科研室邀请区市级专家进行论证,科研室主任负责主持。开题论证后课题负责人应根据论证意见及时修改课题方案,调整研究内容,以更好地开展研究。

    2.各课题负责人是课题研究的主要责任人,应组织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定时开展课题研究,及时积累资料,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形成课题成果,进行课题结题工作。各课题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

2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

3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每学期定期组织成员召开相关主题研讨会。

4)督促课题研究成员教师及时完成阶段报告小结等,及时向校教科室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5)及时向教科研室反馈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使每位教师能按时完成课题研究。

6)及时记录填写课题管理手册,科学、规范地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3.课题研究每学期要进行中期小结。各课题负责人要及时积累资料,撰写总结每学期课题研究情况,一般一学期进行课题研究小结。

    4.课题研究过程中,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需要更换课题负责人或延长课题研究期限的,课题负责人应提交书面报告至学校科研室,由学校科研室上报至相应的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确认后方为有效。

 

课题结题制度

1.课题根据研究计划完成研究后应及时申报结题,上交相应的结题材料,经学校科研室审核合格后,上报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

2.课题结题前课题负责人应向学校科研室申请进行课题结题鉴定,确认已经按计划完成研究计划,可以结题。原则上区级课题由学校科研室组织在教研组内进行结题鉴定,市级以上课题由科研室邀请区市级以上专家进行鉴定。

3.各课题负责人应积极准备结题材料,力争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及时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对不能按期结题的课题,要提出延期要求,经批准后方可继续研究。

4.申报结题时,应同时向学校科研室上交科研课题研究档案。材料应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如有)、阶段性报告、相关论文和结题报告、课题管理手册及其它课题研究资料。

5.区教科室安排各项结题时间为每年的5月初,各课题应合理安排课题研究进程,及时参加结题。

 

 

 

第三篇:科研管理篇之科研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制度

   为了把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制订以下制度:

1.由学校教科室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对学校子课题研究成果从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进行评价,推选出1-2个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进行推广。

2.开展全校性的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信息发布会,由课题组负责人进行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

3.组织进行推广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的教学观摩活动,并邀请观摩的老师对科研成果推广的可行性进行研讨和交流。

4.教科室负责做好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相应培训工作,由课题组负责人具体指导科研成果的操作方法与要领,加速成果转化为教育效益。

5.从参与推广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水平等各种实际出发,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成果推广计划。
  6.在成果推广的实践中,积极引导参与推广的教师对科研成果进行后续研究,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后效的方法,使成果推广工作健康开展。

7.注意引导参与推广课题成果的教师,不搞模式化,鼓励创造性,使推广成果工作成为促进教改成果深入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渠道。

8.学校教科室在本校科研成果推广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负责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推荐,力争扩大科研成果的推广面和影响力。

 

 

 

 

 

 

 

第三篇:科研管理篇之科研支持

 

 


教师科研考核奖励制度

为鼓励老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社会,特此拟订我校教育科研奖励制度。

本制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科研日常工作考核,共6个指标,分别以ABC分来统计,期末纳入学期考核中进行考核,ABC折算成不同奖金额奖励;第二部分按科研成果的实绩奖励。第三部分是评优。

    一、教育科研日常考核制度

  1.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并完成12000字以上的读书心得体会得1A,以上交收集的资料为准。

  2.参与学校组织的科研活动,能认真作好笔记,并踊跃参加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得1C

  3.积极参加新课程的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每学期上一节教学研究课得1A,上交研究课教案得1C,上交教学设计意图简析或教学反思得1B

  4.积累科研资料,注重教学实践的反思与经验、体会的提炼,每年能写一篇较高质量的教学科研论文,年初完成初稿(1A),上半年完成论文的修改(B)。

  5.课题在区、市、省、全国立项的课题组负责人分别获A2A3A4A,子课题分别得B2B3B4B

  6.乐意承担学校布置的各项教科研任务,并能依据要求按时完成,或承担活动点评、观点报告、专题讲座等活动得1B,参加课题研究,按区、市、省、全国级别分别得1C2C3C4C

二、教育科研成果奖励

1.校级刊物每篇得0.5A,区级刊物每篇得1A,市级刊物每篇2A,省级刊物每篇3A,省级核心期刊或国家级刊物每篇得4A.

2.论文、课题、成果获奖奖励

   1)论文获奖。区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得2A1A0.5A,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得3A2A1A,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得4A3A2A

2)课题立项。省、市、区级立项分别得3A2A1A

3)成果获奖。区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得3A2A1A,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得4A3A2A,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得5A4A3A        

三、教育科研评优评先制度

1.每一位有课题的老师(不论何种级别的课题),在年终考核时,同等条件下评优,晋职,选先中享有优先权。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成绩突出者,或者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重大帮助的,将适当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2.论文发表的过程中,优先推荐有课题的老师,特别是与学校课题有关的论文。学校的内部资料上,重点宣传与课题相关的文章,积极给予肯定和表彰。

3.为使我校教育科研攻关做能够全面有效开展,建议采用行政干预的手段,规定在十年教龄之内的教师必须有研究课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相关课题研究。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特制订资助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方法:

 一、学校资助的科研经费额度

 对于已获准立项的课题项目负责人给与一定的资助经费,其额度分别为:

 1.每个国家级的项目(每年)获经费3000元。

    2.每个省级的项目(每年)获经费2000元。

     3.每个市级的项目(每年)可获经费1000元。

     4.每个区级的项目(每年)可获经费500元,。

 二、学校资助的科研经费用途

 1.购买项目所需的科研图书资料(含音像资料)。

 2.支付专家指导、评审等酬金。

 3.支付调研费用、协作单位人员酬金、文印费用等项开支。

 三、学校资助的科研经费的使用方法

 1.项目负责人在使用经费时,须以正式报销凭证,经学校科研负责人签字后,按财务制度在项目所拥有的额度内报销。

 2.在使用经费不能取得正式报销凭证时,由项目负责人出具情况说明、填写《支出凭单》,经学校科研负责人签字后,按财务制度在项目所拥有的额度内报销。

     3.项目负责人应了解、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结余情况,保证专款专用。

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使教育科研档案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真实全面的反应教育科研的过程及相关成果。先根据国家、省、市档案资料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特制订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一、教育科研档案的内容

教育科研档案是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凡与教科研工作有关的资料,都要搜集、整理、保存。从内容上可划分为课题档案、综合档案和教师个人科研档案,其中课题档案是教育科研档案的主体部分。

1.课题档案是在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全部资料,包括申报表,日常研究中形成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有关的论文,结题材料,课题重要事项变动报告等。根据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前期档案、中期档案、后期档案。

1)课题前期档案主要包括课题申报表、课题立项申报材料(包括研究计划、论证材料)、立项批准书、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等。

2)课题中期档案是课题档案的核心部分,主要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研究计划,问卷、实验记录,组织培训、召开会议记录等一切有关科研活动的文字和影音记录等,中期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总结、论文、获奖证书等),阶段检查记录等。

 (3)课题后期档案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总结、申请验收报告、最终研究成果、课题验收鉴定书、成果推广应用材料等。

    2.综合档案主要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印发的有关教育事业的政策法规、领导讲话等指导性文件;各级各类有关教科研组织、学术团体的规划、指南、文件、负责人或专家的讲话;本单位关于教科研的有关常规性文件法规、制度,科研规划、计划,科研工作总结,队伍培训材料,有关会议记录、科研工作检查记录及科研工作中获得的各种奖励材料,各类有关学术刊物、历年科研成果目录等。

    3.个人档案是指教师个人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有关材料。如,学科研究资料、专题报告、辅导讲座材料、经验总结、论文论著等;教师的小课题研究资料、行动研究的材料、典型教育教学案例、个人反思及专业成长体会、撰写的论文及获奖证书著等。

    二、教育科研档案的建立

    1.课题档案要实行一题一档制,分主卷和副卷。主卷主要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即每个课题都必不可少的材料,如:课题论证书、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申报立项书、课题立项批准书、开题报告、结题验收鉴定书等。副卷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纪实材料及主卷的佐证材料。主卷和副卷都应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国家、省、市、区(县)、学校各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均要按要求立卷归档。

2.课题档案材料要注意原始性、真实性。如观察记录、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教案、课堂教学实录等资料都必须是在研究过程中搜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3.教育科研档案材料的搜集,可以采取学年、学期末定时收集和工作过程中随时收集等方法。对收集上来的资料首先进行认真汇总整理,然后按照资料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如:文件类、参考书目类、课题档案类等,最后进行合理编目,即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给资料编号并贴上标签,形成完整、科学的教育科研档案体系。

    4.每卷档案都要有卷首页,包括“档案编号、资料名称、存档时间”等内容,以便于查找。最后在档案管理册上或电脑上登记各案卷的“编号、资料名称”及其他有关信息。

    三、教育科研档案的管理

    1.统一管理。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配备档案资料柜,并对科研档案的归档时间范围、建档要求等做出具体规定,做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2.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将教育科研档案的主体部分和综合档案中的重要内容以及教师个人档案中有影响的项目输入计算机,实现微机网络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料的应用价值。

    3.档案保管期限的要求。全国、省级立项课题保管期限为永久,市级立项课题保管期限为长期,各县市区及学校立项课题和教师个人档案管理保管期限为短期。

    4.科研档案的借阅利用。因工作需要借阅教育科研档案,应严格履行借阅登记手续,用后按时归还。查阅时不得污损、卷折,不得在卷内划线、打圈、批注和涂改。严格遵守档案管理保密制度,若需要复印,请示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复印。归还档案材料时,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档案作详细检查,发现问题要当面指出,并问明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