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文件

浙社教〔2016〕2号


  关于印发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设区市社区大学(城市大学、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县(市、区)社区学院:

  现将《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标准(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2016年6月3日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标准(试行)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省教育厅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完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特制订本标准。

一、指导思想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的原则,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通过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全省社区教育资源库建设工作,努力建成一批符合城乡居民学习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体现浙江区域文化特点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二、特色课程内涵

  社区教育课程是根据课程一般要求和社区教育特定需求,为适应社会成员自主学习,促进社区成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培训活动的过程和安排,既包括为实现社区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有指导的学习方案,也包括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是指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长期积淀形成的,在某一方面体现社区教育特色的课程。具体体现在课程建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

三、建设系列与类别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重点围绕以下四大系列十个类别进行建设。

  (一)公民素养系列。主要为了提升社区居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生活素质或能力,重点包括政治素养、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三大类。

  (二)科学知识系列。主要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各类科学知识学习的需求,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

  (三)职业技能系列。主要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就业择业、职业发展等能力需求,重点包括职业发展和技术技能两大类。

  (四)生活休闲系列。主要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命质量的需求,重点包括健康保健和休闲技艺两大类。

四、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建设内容包含课程价值、目标、内容、实施、师资、教学资源等要素。

  (一)课程价值

  课程价值体现在为社区居民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课程要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有助于解决居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提升其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课程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要体现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可以是“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或情感”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综合。课程目标要清晰、明确、具可操作性,要有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其中分段目标要体现课程建设的阶段性预期成果与学习成果。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选题适当、容量适中、范围合适、难度恰当,融知识普及、道德陶冶、能力提高、兴趣满足为一体。课程内容设计编排合理,通常能够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每个单元围绕1个问题或1个主题(包含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内容设计与编排。课程内容一般不少于10个教学(学习)单元。课程名称与课程内容相符,能够科学贴切地反映课程的主要内容。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评价四个维度。

  1.教学环境。教学环境要满足教学需要,环境布置合理,营造出和谐、快乐、宽松、互动良好的课堂氛围。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环境、远程教学环境以及校外教学条件,需详细阐明三类教学环境对课程实施的支撑情况。

  2.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社区居民学习特点,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重视开放式教学与效果。知识类的课程要注意知识的呈现形式;技能类的课程要注重现场演示、示范和实践操作;活动类课程要注重学习者主体感受,可采用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实践操作法等互动性强的方法,力求多样化、生动形象化,让学习者有体验与参与学习的兴趣。

  3.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课程对象的自身需求,合理恰当确定课时数及授课计划。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社区居民学习效果评价,目的在于检验学习者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要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者特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兼顾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可包括学习成果展示、技能操作、教师点评、学习者自评互评并辅以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等,要体现社区教育特色,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最终让学习者体会到终身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五)课程师资

  课程师资要求包括负责人在内不少于3名专职教师及若干名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要具有与课程相关的专业背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熟悉社区教育基本理论,其中课程主讲人近3年主讲过相关课程或具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可由社区内的企业家、某一领域的专家或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其他参与课程建设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善于根据社区学习者学习特点安排教学,重视居民参与教学实施。

  (六)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学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易用性等原则,能辅助教师教学或者便于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

五、课程建设成果

  课程建设成果包括课程纲要、教材、学材(读本)、教学视频等服务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内容载体。

  (一)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教学和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指南。课程纲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附录等四个部分。其中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定性描述,阐述本门课程的意义、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附录部分列举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等。

  (二)教材

  教材的编写要依据课程纲要,教材容量需切实配合教学目标和课时数,依据课程的深入程度、涉及的问题范围、学习活动的方式而定;教材内容坚持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于教材中的关键、难点、重点,尤其要阐述透彻。每门课程应配套建设1-2本教材,并及时出版。

  (三)学材(读本)

  学材(读本)是对传统教材内容加以重新组织,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和科学化,坚持以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加强学材(读本)与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习者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求知,由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内化,以唤起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为最终目标,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要求。每门课程应配套建设1-2本学材(读本)。

  (四)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包括课堂教学录像和微课程两种形式。课堂教学录像是对一堂课完整的记录,每个活动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出来,保证真实课堂情景的再现,课堂教学录像以课时为单位组织制作;微课程由若干个有内在关联的微视频组成,每个微视频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并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而微视频之间则由内在知识体系关联,紧紧围绕微课程主题设计开发,每个微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

  教学视频要同时提供配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案,应完整包含以下内容:教材分析、学习者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教学设计以课时或教学单元为单位进行组织设计。每门课程至少包括6个教学视频及配套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录像参照《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多媒体学习资源建设技术规范(2012试行)》关于视频课程资源的技术指标制作,微课程参照《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微课建设规范(2014试行)》的技术指标制作。规范详见浙江社区教育网的下载专区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