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

  2016年8月31日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16年11月30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组织与实施

               第三章 合作与参与

               第四章 保障与促进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社区教育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和治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社区教育的组织、服务、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社区教育,是指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居民为对象,开展的旨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技能和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的教育活动。

  第四条 社区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应当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公益服务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全民学习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对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组织与实施

  第六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社区教育的领导,将社区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鼓励和扶持措施,促进社区教育发展。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社区教育议事协调,统筹社区教育资源,研究解决本行政区域内社区教育重大问题。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承担。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在村(社区)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应当征询村(社区)自治组织的意见。

  第七条 市和区(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社区教育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制定社区教育年度工作计划;

  (三)指导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检查和考核;

  (五)负责社区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六)承办社区教育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和区(市)县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和群团组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开展社区教育的相关工作。

  第八条 文广新、科技、科协、社科联、文联等部门和组织负责提供全民阅读、文化宣传、文艺培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等社区教育资源及教育培训服务。

  司法行政、环保、城管、公安、防震减灾等部门负责提供法治宣传、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防护、救灾避险等社区教育资源及教育培训服务。

  卫计、体育、食药监、红十字等部门和组织负责提供医疗急救、健康教育、优生优育、全民健身、食药安全等社区教育资源及教育培训服务。

  第九条 科技、人社、农业、科协等部门和组织负责提供创新创业、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服务。

  第十条 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和组织负责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家庭教育等社区教育资源及教育培训服务。

  第十一条 民政、文广新、老龄等部门和组织负责提供知识型、休闲型和保健型老年社区教育资源及教育培训服务。

  第十二条 人社、残联等部门和组织负责提供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残疾预防及康复等社区教育资源及教育培训服务。

  第十三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在市、区(市)县、乡镇(街道)分别设立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并配备必要的教育设施和相应的教师及管理人员;在村(社区)设立社区教育工作站。

  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学院负责课程开发、教育示范、业务指导等;社区教育学校负责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活动,指导社区教育工作站;社区教育工作站为居民提供灵活便捷的社区教育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院落学习室、楼组学习中心。

  第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依法组建社区教育培训机构,面向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教育服务。

  鼓励建设以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四级社区教育机构为主体,各级老年大学和各类面向社区居民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综合体系。

  第十五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区域间、行业间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社区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第十六条 市教育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全市社区教育课程体系,针对社区内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发提供公民素养、民主法制、诚信教育、人文艺术、科学技术、职业技能、运动健身、养生保健、生活休闲、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