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主力军。如何使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当地社会二成为新宁波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三校一中心”为平台,把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工作作为切入口,全面提升流动人员的素质,是农村成人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成校   外来工教育   服务新农村

  根据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爱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因此,加强职业培训同时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其次,进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是成人在工作劳动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广泛需求,所从事的有利于增进身心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总和。第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根据农村地域的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满足广大农民向市民转化的特殊要求。

  一、姜山镇外来务工人员现状

  姜山镇地处宁波市鄞州区南面,共有55个行政村,有常住人口7.8万。属平原地区,土地面积7万亩,是鄞州区主要粮食产地之一。道路、河流交通便捷,近临鄞州中心区。优越的地域位置,使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步伐相对加快。国家级“星火”密集园区落户于该镇,使民营企业发展形势良好,宁波港城农业示范园落户于该镇黎山后村,使农业多种经营,学有榜样,农科教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形成。基于这一地域优势,该镇在新农村建设上形成自身特点。

  该镇又是鄞州区一个工业大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来此务工。据不完全统计,至目前,该镇流动人员人口的数量达8万余人,占当地人口45%,流动人员的大量涌入,一方面繁荣了当地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该镇务工这组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缺少起码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法制意识,少有掌握一门或以上的职业技能。导致不少流动人员在本地找不到较为合适的工作,成为无业游民,对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构成犯罪;文明意识差与当地居民格格不入,造成种种社会矛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本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建设。如何使流动人员——这一特殊的群体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使他们更好地为我镇经济建设服务呢?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以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工作为切入口,全面提升流动人员的素质,是农村成人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利用“三校一中心”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

  (一)校企联姻办学,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

  劳动技能的提高,身怀一技之长,是外来务工人员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福利待遇的法码。因此,以有效、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作为突破口。

  1.订单式培训

  所谓订单式培训,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校企联姻办学,根据企业各自的岗位、工种需要,对已就业的人员进行对口的培训;二是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招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岗前培训。在该镇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企业比较多,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50多家,年产值在亿以上的近10家,中小企业上千家。在这些企业里外来务工人员占60%以上。例如:“一舟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90%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朝阳纺织”、“牡牛纸业”等企业情况也大致如此。为解决用工难,熟练工人更难的问题,该校为这些企业进行“量身裁衣”,每年都开展10多期对口业务培训,专门提高在岗前职工的劳动技能。又如“三星奥克斯”集团,由于企业文化需求,在招收新员工中要求较高,该校与其联合,在招工、培训、就业中共同操作。即:他们提出的“远距离招生,近距离培训,零距离就业”的方案。针对专业,到江西安徽等省招收员工,姜山成校进行企业文化及有关专业文化的培训,集团解决就业问题,该模式的运行,受到企业及员工的一致好评,满意度很高。

  2.菜单式培训

  “菜单式”培训区别“订单式”培训,在于列出培训项目由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自行选择到成校培训。我校设有20多个培训项目,包括电脑、会计、服装设计、机械、电子电工、车工等,供企业、用人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例如,明佳电子有限公司委托成人学校,专门开展车工、电工、五金操作工培训,共开办20多期,培训达6500余人次;永灵航空配件厂,由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厂里急需大批能识图和绘图的员工,学校就为其开办机械制图班,到对口大专院校聘请教师为职工授课。对零散的外来务工人员,不管是在岗的,还是岗前的,学校增设备、搞投入,改善培训环境。在培训方式上采用滚动式方法,时间上没有休息日,收费上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优惠政策,内容上任其选择,做到包学包会。几年来,有5000多名外来人员接受了不同内容的培训,1500多名获得了等级证书。

  (二)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民工自身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改善,但是,他们身后另外一个社会问题越陷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便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们大都年幼,然而却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他们跟随父母所在地域间辗转迁移,四处漂泊,或者孤单地留守乡村,无所依靠。教育歧视、师资质量、心理创伤、人身伤害等都在困扰着这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之路。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作为家长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状态。孩子总是牵挂着父母的心。由此,也涌现出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字校,这些学校多属私人老板所办,良莠不齐。根据我们调查报表明:大部份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着这样那样问题。诸如,教师课务负担重,无教师资格证书,工资报酬低,流动性大,教学管理不规范,以看管为主,教学质量低下,硬件不达标,伙食标准差,安全问题突出等等。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送到这些学校实是不得已而为之。针对这一情况,该校率先创办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该校设立小学部与初中部。无论从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全力投入。以当地公立学校为蓝本,以人性化教育为基点,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以特色化已任。以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从2001年至今,由于声誉良好,现有小学部20个班级,984名学生;初中部8班,452名学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小学部的家长学校荣获县、市、国家级的先进家长学校。中学部设计不同的发展方向,对部分学生引导他们学习技能,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者,并设了“电工电子”、“机械基础”等专业课目,让他们一踏上社会就能就业工作,继续升学的能就读于对口的中专、职业学校。对各方面较优秀的学生,推荐他们到本地的普通高中入学。让他们学有方向,目的明确。由于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心爱护,使他们能安心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外来务工人员整体素质

  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素质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据我们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家长的普遍存在磁卡不同的问题,具体为:一是教育方法简单、文化水平低,管不了子女;二是观念出偏差,认为孩子上学只是为了学一点文化知识,长大不当睁眼瞎就行了;三是因为没有什么时间,家长与孩子沟通基本设备;四是环境差,租房子,孩子带孩子等等。为全面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他们成立了家长学校,以家长学校这一平台来实现这一目标。

  该校家长学校专门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讲师团,由宁波教育学院蒋国树教授、市电大朱家华教授以及来自我镇各职能部门的行家里手、各学校优秀教师组成。蒋教授作了《新世纪、如何培养孩子成才》专题讲座,还开设了《入学儿童特点及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孩子都成功》等课程。到课率达95%以上。开展《与孩子一起成长》征文比赛,有23篇优秀文章被装订成论文集《与孩子一起成长》。之后,这样的讲座又连续举办了11场。如,区司法局田虹律师作了《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讲座;交警中队领导作了《新道路交通法》讲座,放映了《关爱生命、远离事故》录像;镇计生办、镇卫生院领导作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卫生与传染病常识》讲座。大本学校还发放自己编写的《社区教育读本》2000余册、《同乐蓝天》自编刊5000余份,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近万份。开设了《机械班》、《CAD班》、《电脑》、《服装》、《中式面点》,结合“普网工程”,热情接收他们免费参加培训。

  学生家长身为父母,教育培训好他们,既为他们找工作提供更多机会,又使他们在孩子面前树立了榜样的作用。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成群结队来打工,作为已经生儿育女的他们,行为说话相对来说更为沉稳一点,教育培训好他们,也使他们同样在新一代外来务工的弟弟、妹妹面前发挥表率作用。

  这些新宁波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本地区建设新农村,融入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四)开放网络培训中心,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技能水平

  校网络培训中心,配有140台“奔三”配置的电脑,可容纳100人同时培训,铺设100兆光缆专用线路,是该镇最好、最便捷的机房,充分发挥学校的网络培训基地优势,资源共享。开设省二级、三级、CAD机械制图等项目。培训中心长期开放接纳前来培训的人员,尤其欢迎外来人员。为了方便流动人员,把绝大多数培训班安排在晚上或休息日、节假日是。采取包教包会,提供无限制的训练机会。教师不厌其烦进行讲解,真正让他们掌握技术。5年来,有5000多名流动人员通过培训获得了省二级、三级证书。

  三、经过培训所带来的效益

  (一)构建培训平台,畅通教育渠道

  到了异域他乡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了个体的无组织的“社会自由人”。无组织就会无纪律,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这种无序状态必须改变。

  实践证明,开办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无疑为他们开辟了接受教育培训,互相沟通的途径。一是外来务工人员渴望教育培训的意愿,得到了一个有组织,有场地、有时间实现的平台。使分散了的他们有机会进行磨合、沟通思想、交流就业致富经验等。二是能及时了解我校所开设的各类文化,技能培训的信息,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三是使他们掌握了教育子女、普法、家政等知识,能积极地配合学校、社会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到本地来,多是以裙带关系的方式出来的。亲戚朋友,老乡介绍等成群型的,而家长学校的开办,受教育的面不光是家长学校的成员能受到直接的教育,且能辐射到他们周围的人群,也能爱到间接的教育,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该校自2004年创办宁波市首家外来务工家长学校以来,已累计培训1500余人,直接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广泛青睐,得到了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量赞誉,先后被评为区、市优秀家长学校,2007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家长学校。

  (二)促进经济发展,激发求知欲望

  校企联姻办学,促使了外来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从经济方面分析,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经济个体,经过培训后外来务工人员是加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本镇的经济发展来看,2006年企业销售177.28亿元,2007年企业销售197.71亿元,2008年上半年企业销售达72.6亿元。这些占60%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在企业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是分不开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外来工个体经济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尤其是经过技能培训的人群提高幅度更大。如:余某,男,22岁,江西余干县人。初来姜山时以无一技之长进入企业,做的是脏累无技术的工作。校企联姻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其表现较好推荐其到我校学习数控技术,经过培训及其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数控技术,加入到技术工行列。工资由原来不足1000元增加到了2000多元。

  培训使外来工尝到了甜头,因此希望教育培训的人员不断增加。我们在对外来工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有51%的外来工选择继续进修,提升自己。有20%的外来工希望得到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还有20%的外来工希望学习抚育孩子方面的知识,还有9%的外来工希望得到人口教育,人文修养等方面的教育。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步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校企联姻办学,使成校形成了集择业信息咨询,培训教育,就业及服务管理为一体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三)解决后顾之忧,安心当地工作

  稳定的工作,不断提高收入,是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的心愿,但他们具有子女就学这一后顾之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率先于2001年开办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从起初的200余名小学生到目前的900名小学生和500名左右的初中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校。解决了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从而使他们从“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向“迁徙式”的生活方式转变。从调查情况来看(见图1),在校学生家庭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家庭已占95%左右。稳定的生活环境,促使了他们向自我及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教育的投入又使他们提高了技能素质,具备新的理论,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奠定了较好的教育培训基地,增加了经济收益。如:何某某夫妻,安徽阜阳人,于2003年到达宁波,起始几年由于子女入学问题未能解决,辗转奔波于各县区之间,无法稳定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水平也可想而知。2005年到了我镇后,其子女入学在大本学校,解决了后顾之忧,县夫妻俩找到工作,有了一个安定的工作生活环境。然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丈夫月工资在1200左右,妻子月工资在800元左右。为了改善生活现状,夫妻俩选择了教育培训这一条路。何某选择了大专文化进修及车工技能培训,获得了学历证书及技能证书后,在厂里提升为中层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提高到2200元左右。妻子学习计算机,获省三级证书,转岗到管理层岗位,月工资提高到1600元左右。何某夫妻感触很深地说,只有安定的工作生活环境,才能安心受教育,只有参加教育培训,才有生活质量的提高。像这样的例子已不在少数。他们体会到子女问题的解决就能安心地工作与学习,立足于当地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