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听到人们议论像河北衡水中学这样“神一样的学校”,也有耳闻南京教师黄侃与女儿的“悲伤的故事”。这样的事件,使我们在内心感受强烈疼痛的同时,不断警醒我们去冷静审视校长的角色定位和对学校教育价值的坚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年的精神经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提升他们的精神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当下一些学校教育的问题,最致命的恰恰不是别的,而是心灵的浮躁和精神的缺席。

   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除了升学和分数,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如人格信念、生活态度、社会责任感、独立精神、关心他人与合作意识、理性思考与批判思维的能力。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我觉得,不仅要使自己成为“精神巨人”,更要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

   校长应凭着一种精神来办学。好学校是靠精神站立的,它的底气首先来自校长的精神境界。一是要有教育信仰。带着教育梦想上路,有淡定执着的教育信念、长期经营学校的激情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勇气。二是要有独立精神。对于教育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倡导、形成、坚持学校的核心价值和愿景规划。三是要有文化和精神塑造力。有智慧持续推动全校上下对办学愿景、价值追求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属于学校自己的核心文化和主导精神。四是要有人格魅力和领导魄力。有驾驭全局、决策决断的能力和雷厉风行、身体力行的作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修炼德性、气质、性格和能力,为教师所接纳、敬佩和追随。

   校长应致力于教师的精神解放。校长要深入学校基层,走进教师中间,走进课堂一线,倾听心声、感受心灵,使自己成为教师的贴心人。通过柔性的工作制度、灵活的管理模式和人文化的精神食粮,给教师以尊重、信任和关怀,搭建发展平台,从而建设积极合作的团队关系和昂扬向上的群体精神,打造学校的精神高地和精神家园,营造“绿色”的心理环境和“家”的温馨氛围,引领教师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校长应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而教育。事实上,长期疏远学生是一些校长的“硬伤”。我们的学校管理常常缺的不是口号,而是学生在教育者心目中的真正位置;我们的学校德育常常缺的不是内容,而是撼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我想,校长只有贴近学生,把每个学生装在心里,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及时做出最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真正的学校教育变革也才有可能发生。

   校长应从学生的立场、精神需求和未来发展出发,以前瞻的视野和理念,精心构建课程体系,潜心改造常态课堂,用心拓宽课外视野,创新校本研修路径,做精教育的每个细节,让学生在日常浸润和教育体验中,丰富精神经历,提升生命质量,促进自然禀赋、自由人格和独立精神的成长。要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加富有书香味、文化味和学术味,使之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提升精神力量的场所,成为学生一生情感的美好记忆和心底永远的怀念。

   由此看来,校长的特殊使命,归根结底就是要对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负责。通过提升学校的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之成为人格独立、心灵自由、内心强大、精神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