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欣赏到肖川先生的随笔还是从中国教育报开始的,这源于自己一直喜欢翻阅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杂志的习惯。那时读他的文章感觉格外的清新、流畅,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教育的哲理和智慧。去年暑期在杭州教育硕士学习期间,有幸仔细拜读了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等专著,深刻细腻的笔触、深邃灵性的思考、深沉执着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再一次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欣喜,让我难以平静。教育者的教育使命与责任是什么?教育者应该要有怎样的理想追求?这是值得大家在读书、教书之余好好思考、好好琢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理想至少应该是大气的,理性的。
追求大气和理性的教育理想,应该要大气和理性地面对正视教育现实。学校不能遗忘社会责任。中学面临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当然是极其复杂的。我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功利化倾向。集中体现在许多学校和教师教育唯分数论的目标追求上,学校和教师教育的成果常常被片面地认定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谓素质教育有时成了一些学校应试教育的面具或装饰。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许就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心态和错误的导向,用许多家长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且学校赖以生存的社会,也常常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认同教师。众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兴趣、爱好、特长,都必须无条件为考试分数、就业等实际问题让路。家长想让孩子考高分,进重点学校,以后从事家长心目中的高薪和稳定的职业,这样的认识是人之常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酷的现实让教育者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者,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教育者对于教育信念和教育价值的坚守,对于社会责任的追求。
办学和育人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社会要求不断回应的过程。回应社会,不等于说就要迎合社会。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科学的态度和品质\大气的理想和理性的思考,需要超凡的勇气和智慧,需要推动教育本原的回归。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者要担当时代的使命、育人的使命、传播文化的使命。虽然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虽然在求索理想的征途上也许踽踽独行,但只要坚定信念,坚持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跋涉,那么,我们终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同路人。
追求大气和理性的教育理想,应以改善学生的生命质量为己任。应该要站在比升学更高的层面上思考和实践。无论是在学校的“教育链”中,还是在人生的路途上,中学教育都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升学是中学教育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一个学生不看重中高考,他的未来会有所改变;一所中学不看重中高考,这个学校将行之不远”。学校办学也好,教师育人也罢,只要社会一刻不改变看法,升学率始终将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升学率绝非我们所追求的唯一和终极目标,因为教育者除了分数和升学的任务外,显然还有更重要更艰巨的教育责任和使命,况且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不同理想、信念和理念指导下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麻木地面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抓分行动”的时候,当人们热衷于通过加重学生的负担、剥夺学生自由发展的权利、牺牲学生身心健康或利益来提高考试成绩、换取学校或教师个人的“辉煌”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这行动和“辉煌”的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我想这是任何有良知的教育者所不愿看到的,也应该不是教育的本意。
事实上,改造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在校生活质量,这是一个令无数整天被习题、分数和成绩排名压得几乎抬不起头来的中学生不敢企及的梦想,更是一个怀有强烈责任感、良知和勇气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当今中学教育进行认真反思之后的一种坚持。正如肖川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当然,教育需要大气和理性,并不是说要刻意忽视升学,回避压力,放弃升学率,而是说要努力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多一些健康升学率的追求,少一些眼前利益的追逐。同样一个升学率,一种是理性教育下的自然结果,是健康的;一种则较多地表现为教学和管理中强烈的应试倾向,是病态的。只有全面发展了,学生才可能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才可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追求大气和理性的教育理想,需要教育者静下心来办学、潜下心来育人。始终坚定地、清醒地坚持办学方向和育人宗旨,把眼光集聚到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把目标锁定在培养有潜力和后劲的学生上,站在比升学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分数和升学率的问题,深层次思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办法,真正用心用力地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首位,悉心抓好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建设,科学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发展,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育人,最大限度地保证最大多数的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安全地生活、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负责任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和有创意地生活”(肖川)。
追求大气和理性的教育理想,应着眼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人生抹上亮丽的底色。《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涵盖了一个人成才的全部要义, 即于自身要具备像日月一样光明的德行,于他人要努力去帮助接济,直到最真、最善、最美的境界。人生路漫漫,或登高远望,或披荆斩棘,哪一个脚步不需要足够的体力、毅力、勇气和智慧呢?可以说,所有这些远不只是分数能替代的, 我们在过度强调分数的同时,虽然收获了分数,却很可能失去了孩子们成长最珍贵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童年的精神经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提升他们的精神力量。学校为什么而设, 教师为什么而教, 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什么、为学生做些什么,这是任何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极其严肃的大问题。人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学生能在中高考中取得比别人高得多的分数,这表明他们在人生的马拉松赛跑中,在1000米甚至3000米的位置上遥遥领先,但是举目远望,在1万米、3万米和接近终点的那些梯队中,有多少是我们培养的“运动员”呢?作为“教练”的教育者,我们必须清醒自勉,而且责无旁贷。如果我们平时能把教育的眼光和工作的目标经常投射到1万米、3万米以外的地方,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运动员”冲过终点的一刹那,收获的成功和喜悦也许更多、更持久。教育虽然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其效益往往比人们所期待的滞后,但只要我们牢记教育的使命是育人,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教育之“利润”随着岁月愈加丰厚,也许今天的利润并不可观,但放眼孩子们的一生,我们相信它一定能体现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增量之中,使他们终身受益,那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教育回报。
追求大气和理性的教育理想,还需要教育者培植自己对教育生活的细腻与敏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唤醒生命潜能,感受成功的快乐,在平等、民主、激励的氛围中获取前行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为学生储备明天用得着的东西,为学生做人、做事和生活打好扎实的根基, 为学生拥有斑斓绚丽和幸福快乐的未来作好铺垫。
教育者应该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价值追求。教育的理想在于推动人的身心进步与和谐发展。一个执着于教育理想的人,必将充满教育激情和活力,必将提升教育精神和品质。
追求教育理想,让我们尽情享受教育生命中的每一份从容和豁达,大气和理性地行走在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