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究竟要重什么?去年底有幸在温州和上海两地考察学习了温州中学、温州二中、上海曹阳二中三所名校,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给我的启迪是深刻的。他们的办学之路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就是重内涵、重发展。办学策略和路径的选择因校、因时、因人而异。在我看来,一所学校的发展不是看几幢豪华的教学楼,也不是看几个显眼的标语口号,更重要的是看办学的真正内涵,即思想、文化、精神等层面所彰显的高度、广度及其蕴涵在课程、课堂、课外等领域的深度和效度。
首先,应致力于办学思想的提升。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它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的路径。每一所学校都在追求发展,但发展的程度不尽相同,办出的学校也不一样。其实,学校的每一个行为、每一项活动、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隐藏着思想。三所名校之所以与众不同,我想根本原因在于各自学校背后所蕴含的个性化办学思想和现代化教育理念。温州中学所秉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自主发展,为培养领袖型、创新型人才奠基”,温州二中则是“文理兼顾,艺文见长,致力于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文教育”。而曹阳二中确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是“文理相通,人文见长,建设面向大众的优质教育品牌”。
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应体现大气和理性。所谓大气,就是要站在比分数、升学更高的层面上,从“人”的未来需求和未来发展出发,确立教育理想,谋划办学思路,思考办学策略。所谓理性,就是要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和良知,在教育理想、现实需要与历史使命之间找到平衡点和支撑点,真正按照教育内在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办学,推动学校回归教育本原,追求办学个性和特色,引领社会进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三所名校的办学思想既富个性,又不乏大气、理性,从本质上看,都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办学的出发点;从来源看,都是学校历史传统、办学实际、时代特征与教育本质不断融合、传承提炼、创新发展的结果。办学思想的提升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前提。
其次,应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培育。学校文化是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在教育实践中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高度。学校文化虽然无形,但可以真切感受。在曹杨二中参观学习,从课堂、校园出来之后,大家不约而同的感慨:“学校真象个学校、课堂真象个课堂!”,其实这就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感受。通俗地说,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核心竞争力。三所名校之所以与众不同、风格迥异,我认为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是另外一个因素。
学校是涵养和传承文化的地方,是改变和提升精神的场所。一所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高度的学校对于师生一生的人格熏陶、精神培育和未来发展,其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一所学校如果文化贫瘠、精神荒芜,那么充其量就是一堆建筑的空壳,没有高度,没有活力,更没有未来。学校文化与内涵发展相辅相成,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而内涵发展将丰富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学的高境界就是要办出一种文化来,办出一种精神来,把学校办成文化的殿堂、精神的家园,就是要创设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态,形成师生赖以凝聚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师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学校内涵发展应致力于课程增“质”、课堂增“效”、课外增“宽”。办学需要理想,需要思想,需要文化,更需要脚踏实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只有植根于教育实践才能开花结果,而课程、课堂和课外,我认为是教育实践三个最基本的层面,也是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最重要的三个落脚点。
课程是办学思想的支撑和载体。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体现学校教育理念、落实办学思想的“增质”过程,是对课程观和教育观充分理解后的一种“深度创造”。一所学校能否提供优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办学思想是否转化成课程目标,看这个学校提供的课程是否完整、优质、可供选择,是否适合本校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尤其是国家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的校本化进程,以及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的门类和质量。温州中学的社团活动课程,温二中后四领域课程改革,曹阳二中综合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各自办学亮点之一,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残缺将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
致力于课程增“质”,即关注课程质量,研究课程结构,提高课程领导力,在执行好国家课程方案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规定课程和选修课程,以体现培养目标、办学思想,凸显学校个性和特色。可以说,学校没有随意取消某门非升学考试课程的权力,只有执行课程计划、优化课程结构、让课程不断增“质”的义务。
课堂是学校中最基本的细胞,是落实办学思想、体现教育理念、实施课程的主渠道。致力于课堂“增效”,我认为就是要把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把教学管理和研究的重心下移到课堂,把教师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课堂,让教师踏上专注课堂教学、轻负高效教学之路,不断提高常态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在原由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曹阳二中多年来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四个整合、六项研究和九轮攻坚,废止加课补课,缩减语数外课时,增加体育课、自主课课时,而且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培养的学生后劲足、有潜力,令人肃然起敬。解剖其背后的原因,他们靠的不是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填鸭灌输、密集考试,而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回归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潜心致力于有效教学思想的领导、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致力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质量增长方式的转变。
课外是课堂的重要延伸,是课程的重要资源。致力于课外“增宽”, 我认为就是就是要拓宽教育的视野,多视角多纬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就是要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贴近生活、了解自然的机会,培养自信、增强实干、张扬个性的舞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主动发展。三所名校的课外活动独具匠心、极富魅力,温州中学的大型活动学生承办制、学生社团联合会制,温州二中的走班制社团班,曹阳二中四大类别学生社团,在实践各自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同时,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构成了校园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聚焦课程、回归课堂、放眼课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当然,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个系统工程,还必须以教师团队、教育科研、校本研修、制度规章、组织结构等为保障。学校只有注重内涵发展,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优质、特色和现代化, 才可能有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