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张萍)进入新时代,集体教育将迎来新的价值和使命。5月20日上午,下城区召开新时期“集体教育”传承与发展(简称“新集体教育”)发布会,“集体教育”德育品牌行动正式启动。下城区“新集体教育”课题研究已被列入2019年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综合课题。
明珠实验学校、胜蓝中学、青春中学、青蓝小学、文龙巷小学、永天实验小学等12所中小学成为首批“新集体教育”项目申报学校。这意味着,被赋予全新内涵的“新集体教育”样本将在区内各校落地,每一所学校都将积极探索新时期“集体教育”实施新途径,为实现全区域优质“美好教育”而不懈努力。
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伟以“共在·共治·共商”为题作了《“新集体教育”的内涵及实践探索》课题项目介绍,从“什么是新集体教育?为什么要实施新集体教育?怎样实施新集体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集体教育”在下城的缘起、发展和实施路径,并提出将实施“建设新集体教育共同体、开发新集体教育实践课程、优化新集体教育研究实施能力、打造新集体教育名片样板”等“四大行动”“八项计划”,推进实施新集体教育。
会上,明珠实验学校校长洪建斌、青蓝小学校长娄屹兰、永天实验小学校长张刚和青蓝青华实验小学校长项声菊分别从共育、经历、容融、书道等角度介绍了各自学校对新集体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明珠实验学校是由全国28个省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组成的公办学校,其中有13个少数民族,59名少数民族学生,“我听不懂他们说的家乡话,但我希望这些孩子能成为一家人。” 洪建斌说,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并浸润到集体教育和民族大家庭的魅力中,学校提炼出“容融教育”的办学理念,而这正是“新集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理念出发,明珠实验学校开展了非常多的活动,以促进各省、各民族孩子的融合。“我们对来自异乡的各族孩子仅有包容接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厚植民族情怀和精神文化的土壤,帮孩子们实现精神层面的‘融合’,融入到城市文明,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明。”洪建斌说。
对“新集体教育”的探索,每所学校都要结合各自的校情进行。胜蓝中学就从“教育是为了生命自然生长”核心主张出发,基于已有的“三自”“三全”“三化”自然德育框架,以传统班集体为载体,创新和推进新集体教育在德育领域的实践。
校长李建飞介绍,2016年9月学校出台“师生成长共同体”项目,有计划、分步骤、大力度实施“全员导师、学科代表,小组合作、自主管理,同质竞赛、异质帮扶”六大行动策略,基本形成了具有胜蓝特质的新班集体治理雏形。这正与下城区“新集体教育”中“共在、共治、共商”等内涵不谋而合。
原文链接:http://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1905/t20190521_165960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