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平书记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读书需静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这件原本是令人身心愉悦的事对于孩子们来说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而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人也只能用世俗的思想和庸俗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读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文凭,你就缺少了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就会没有竞争力。是什么让我们只是被动地、为了前途而被逼读书呢?
究其原因,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心境,一种宁静的、专门用来读书的心境。
读书需静心!
静心,才能将心神处在一种空灵的意境,我们才能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这种意境下读书,才能真正品味到文字之美、之奇、之妙来。读书,一种是“读过”,另一种是“读懂”,前者仅解决一个是否读了的问题,而后者则不止是简单地用眼睛去感知文字,更是用思想、意识和心灵去触摸去感悟文字中蕴藏的奥妙,从而去调动和支配起自己的情感和阅历。
静心,才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超然物外。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其实,若真能做到“发奋自立”,那么读起书来,则“蝉虽噪而林俞静”。
我们的生命长河中,虽不可能每每遇见大事,然每一件平常事又何不需要静心而为,尤其是伴随我们终生的读书学习之事。
生命必须以安静为底色,否则,必定流于浮躁与肤浅。在我们学校里可以发现,那些善于学习的人,都呈现这样的特质:他们心静、缓慢并且善于沉思,他的行动受自我控制,并由理性指导。印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指出:“就我而言,生命的首要原则就是静心,其他任何事都是第二的。……静心意味着进入你的不朽状态,进入你的永恒状态,进入你的神性状态。
安宁的校园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形态?真正的学校生活应该不喧腾,不闹腾。
没有安静存在的课堂,深刻的学习是从来不会得到充分展开的。让课堂的空气远离浮躁,回归常识、常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重新回到课堂,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对每个学生言行的恰当对应而创造出平和气息,安静,可以创造一种彼此信赖而又彼此独立的富有心理安全感的氛围。而这些正是心灵生长所需要的。
唯有静心,才能有辨识,有器量,才可能做到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不跟风,不随波——这种安静,是人生的淡静,生命的从容,心灵的丰足。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节坚守常识的课堂,一位心性平静的教师,一群有自由思想的学生,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样的观成。
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我们静心走在读书学习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