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钱江晚报主办、娃哈哈独家支持的首届“新少年作文大赛”评选揭晓
28位青葱少年,从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苏童手中接过奖杯

我校樊政鑫喜获二等奖!特此祝贺!

以文学之名,等待一树花开

本报记者 王玲瑛/文 董旭明 尹炳炎/摄

  以文学之名,作家的深厚与少年的清新,在杭州相遇。

  三位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和苏童,在钱江晚报主办、娃哈哈独家支持的新少年作文大赛颁奖盛典上,现场揭晓了27位一、二、三等奖,以及一位特等奖获得者。

  杭州第二中学高二学生李一凡,凭《那些年,被束缚着的我》获大赛特等奖。17岁的李一凡是学校桃李文学社副社长、孑诗社社长。让人意外的是,他是一位在别人眼里“不务正业”的理科生。

  收到2万余学生投稿

  首届新少年作文大赛,从2012年11月启动。初赛是开放的,不设主题、没有题材限制,倡导学生自由作文,抒发真情实感,给大家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充分表达的平台。

  在5个月投稿、评选时间里,全国各地2万多中小学生投稿,大家在这个作文平台观摩、切磋。

  3月31日,新少年作文大赛投稿截止前最后一天,赶末班车的同学小宇宙大爆发,仅一天时间,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600多篇投稿。

  而由大学教授、评论家以及20位杭城最有名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组成的大赛评委们,不停地忙碌着,每月在来稿中选出15名“月冠军”(小学、初中、高中组各5人),进入最后的决赛。

  麦家为决赛命题

  今年4月30日,新少年作文大赛进入高潮,5个月中选出的月冠军们现场作文一决高下。这一天,一共有64位月冠军参加了现场总决赛。他们在3小时时间里,集中在同一个教室里,同题作文:那些年,____的我。题目当场由评委拆封,事先连工作人员也不知道。

  这道决赛题出自评委团的作家麦家。麦家在描述题目时说:“把自己放在一个另外的时间,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贯穿未来。穿越时间,给自己重新赋予一个时代背景,或者回望过去,用你的想象力,知识背景和讲故事的能力,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作限时3小时,选手们交上来的作文,当场封上了学校、姓名等信息,交由评委打分。

  特等奖差一点“空缺”

  终评过程中,最纠结的莫过于特等奖的取舍。在终评委背靠背的打分中,杭州第二中学李一凡的作文《那些年,被束缚的我》,获得了总分最高分,但在是否要给他“特等奖”时,评委们却争议开了。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原《江南》杂志社主编袁敏认为,这篇文章不依常规,想象力飞扬,文字雄辩有深度,够得上特等奖的称号;但多年参与高考作文评卷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秀明却提出,这篇文章结构一般,他认为特等奖应该宁缺毋滥。

  最后评委们投票表决,李一凡票数胜出。最后专家一致的意见是:新少年作文大赛的风格,就是要和课堂作文、高考作文不一样,要鼓励有思想的自由表达。“作文大赛的文字,就应该不同于课堂作文要写得规范、完整、漂亮,我们看重的是学生的创造性。”评委之一、杭师大中文系教授洪治纲说。

  颁奖现场围堵作家

  28位一路走来的小写手们,前天终于出现在杭十四中剧院举行的颁奖盛典上,因文学而来的少年,还有支持他们写作的家长,现场气氛热烈。

  颁奖典礼即将开始时,王蒙、曹文轩和苏童三位颁奖嘉宾现身,还没坐下,少年们“呼啦”涌到第一排,里里外外把作家围了三层,前后左右都有人递本子,要签名。

  文学的魅力,无法抵挡。

  颁奖盛典开幕,钱江晚报总编辑李杲致辞,“大赛中,通过文字,我们看到了今天少年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表达内心的情感,清澈、柔软、细腻;二是表达观察与思考,直截了当,‘我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

  浙江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主编袁敏,著名作家苏童、曹文轩、王蒙,依次上台给选手颁奖。

  有人欣喜,与家人拥抱;有人失落,眼泪差点掉下来。

  “灯光迷幻,宛如青春期做过的梦。报到奖项时,那一刻我是沮丧的,因为我想起自己决赛时写的作文,总感觉没发挥好。”一位选手赛后写下了这段话。

  少年写手李志娟说,“作为新少年,我最不缺少的就是诗一样的思绪,以及对写作无穷无尽的爱和热情。我将在追寻梦想这条路上,不断怀抱朝圣之心匍匐前去。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要不断努力,等待一树的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