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课题和做课题
一、课题的选择
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首先要在由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来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中确定研究课题。一个好课题是研究工作成功的基础,课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水平。美国科学家贝尔纳曾就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说过:“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
(一)课题的选择原则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有理论性研究课题和应用性研究课题两大类。一般一线教师以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选择应用性研究课题为主。但不论哪一类课题,作为一个好课题,一般应符合下列原则。
1.新颖性原则
研究课题必须求新,即所选择的课题必须是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虽为他人提出过,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或自己对该课题有与之完全不同的观点。即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实,人实我深”。
2.针对性原则
选择研究课题必须切中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是在理论上有较大意义,是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关于“轻负高质”的教学研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小学生的“玩中学”研究等。
3.实用性原则
教育教学研究,都应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其归宿。因此选题必须选择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课题,不能脱离实践与教育教学脱节。
4.科学性原则
选题以客观规律为基础,选之有因,立之有理,具有客观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依据。
5.可行性原则
客观上具备一定的人力、财力、资料与基础,主观上必须考虑自身的知识、能力、精力、时间等情况,要量力而行,切实可行。
(二)课题的选题策略
1.题目宜小不宜大
初学者往往贪大就全。但大有大的难处,大题目往往会力所不及,大而空,大而泛,大而浅。而小题目往往易与实践结合,素材容易集中;层次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或撰写;立意清晰,易于创新。
2.见地宜新不宜旧
必须力求创新,不人云亦云。
3.取材宜熟不宜生
要避免陌生缺乏基础、体会不深的内容,应从自己的实践基础上产生,要“有感而发”,而“有感”就必须“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教学实践中,做有心人,积累素材,不断反思,才能有所感悟,厚积薄发。要善于在实践中学(向他人学、向书本学、向自己学——积累素材,不断反思的过程就是在向自己学)。
4.论题宜重不宜轻
选题要选择有基本重要性,有全局意识,有时代气息的课题,要以小见大,以小见重,而不是小而轻。
二、课题的确定
课题选择后,进行研究设计前必须对课题进行论证、申报,从而成为正式立项课题。
(一)提出课题:分选定课题,表述课题和对课题进行初步设计三步。
(二)论证课题:对课题可行性进行论证。可采用专家论证或专家论证与预试验、预调查的试验论证相结合。
(三)确定课题:填写并呈报立项课题申报表。
三、课题的实验研究过程
1.提出假设;
2.制订计划,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3.选择研究对象;
4.确定实验基地,建立实验组织;
5.选择最佳实验途径;
6.观察实验进程,测定实验所需参数,描述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或过程;
7.做好阶段性实验进程小结和实验计划的调控。
8.分析和综合得到的实验结果;
9.写出实验总结报告,估计实验结束所获得的信息资料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10.形成专著或研究论文;
11.收集研究成果的反馈信息。
(各项具体操作从略)
四、结题鉴定
聘请专家对课题成果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