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课题研究报告是课题结题时对整个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表达研究成果的书面材料。
总体上说,课题研究报告解释清楚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第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第三,怎样研究这个课题的。第四,研究这个课题达到什么程度,取得怎样的效果第五,结论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怎么办?
就课题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来说,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前置部分、主体部分,有时可增加附录部分。前置部分主要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等。主体部分是指导论、正文、结论等。附录部分是指附于文后,与研究报告有关的引文注释、参考文献和原始资料。
课题研究报告的前置部分
题目
题目就是课题研究报告的文题,一般用原课题研究题目加“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报告)”字样。其打印格式是分两行,位置居中,第一行是原课题题目,要加书名号;第二行是“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报告)。
署名
这部分由工作单位、课题主持人、课题组成员、报告执笔人组成,课题组成员和报告执笔人要按课题研究贡献大小排名。打印格式是左对齐,字为四号黑体和楷体,例如,课题主持人:某某某。
摘要
摘要又称为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撰写要求是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结果成果和最终结论等进行简要交待,重点撰写结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研究报告,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其撰写要求是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不能评述,不用第一人称,字数一般在200—300字为宜。打印格式为“摘要”是四号黑体,后面不要冒号;摘要的内容为楷体。
例如:【摘要】由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等8所小学合作开展的双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经过6年的探索,使小学毕业生具备初中毕业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和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取得了预期成效。参与实验的校长、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实验取得成功是在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实验目标,培养学习型的科研队伍,探索科学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
又如,【摘要】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为主要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和学习策略。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入手,探索在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验教学、课外学习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欣赏,培养自信心与团队精神,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创设实验条件,增加课外实验,深入社会实际生活,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对教学评价的调整,实验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提高学生对合作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2]
关键词
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从报告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词语, 它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为3~5个,最多不超过8个。其作用是便于资料文献的计算机储存和检索。
课题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一般来说,课题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指导论、正文、结论等。
导论
导论是其正文的起始部分,它又称为序论、绪论、前言、引论、引言等。导论的撰写要简明扼要地阐述以下内容:研究问题的来源,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和阶段,以及研究中需要交代的问题,如研究范围和对象的界定等。序论可长可短,因题而异,通常用几百字即可。
例如:《〈学科课程异步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的导论为:《学科课程异步教学实验与研究》是烟台市教科院承担的山东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目标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子课题。烟台市50所中小学作为实验点校参与了课题的实验与研究,经过市、县、校三级科研人员和实验教师近五年的努力,已经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此报告即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3]
正文
课题研究报告的正文在结构上通常分为四大部分,其表现形式多样,可根据需要而确定。这下面列举有两种结构格式:
结构格式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范畴(或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和基础(或课题研究的设计与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措施(或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结构格式二: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下面,就结构格式三的每部分来谈谈撰写要求。
一、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要包括“谈形势、摆问题、说意义、话基础”四部分。
1.“谈形势”就是从宏观层面说时代要求、形势需要。
2.“摆问题”就是把所面对的基本问题有条理地说出来,注意述说的逻辑性,问题之间不能交叉。问题要具体,最好说贴近本地、本校的实际,应当是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3.“说意义”就是把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说清楚,说出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4.“话基础”就是说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什么,特别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当然,这部分也可以写在课题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课题研究的设计主要说明课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研究假设等。
一般来说,这部分要着重写概念界定、研究假设、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概括起来说就是“界定概念说假设、细化内容列目标”。
1.概念界定。对本课题研究的关键词进行解释。例如,“学困生”就是在同等教育环境下,同龄适学群体中因非智力缺陷而导致的在听、说、读、写、推理、抽象思维等方面出现显著困难的学生。
2.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预先给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简单说就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研究假设的撰写格式是:假如……,那么就……。例如目标教学研究的课题,其研究假设为:“教师假如能够一视同仁,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和必要的时间,那么一人能够学会的,几乎人人都能学会。”一般来说,研究假设的写法就是针对某某问题,假如依据某某理论,基于某种实践探索,采用哪些措施或方法,对哪些内容进行研究,那么就会怎么样。
3.主要内容。研究内容就是解决本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一般是逐条说出,而不需要阐述。要注意的是,研究内容应与研究方案里的内容设计一致。
4.基本目标。把课题研究的目标简单地说出来,即课题研究要达到什么程度,解决哪些关键性问题。研究目标不仅要高度概括,而且应该条理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这部分要写出课题研究过程的实施步骤和具体研究情况,把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和感性认识,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好能体现出来研究的进展,即课题研究的逐步推进。
当然,有的课题研究报告把研究内容与过程一起来写,着重定研究了哪些内容,做了哪些具体工作,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按照什么步骤组织课题研究的,等等。这部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以递进的方式来撰写,例如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来写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的具体做法;也可以按照具体内容以并列的方式来撰写,例如“《学科课程异步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分基本教学模式、基本管理规范、课程教材模型、学科教学方法来撰写的。
应当注意的是,一要对课题研究的做法进行提炼和提升,概括出课题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例如小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有哪些,小学生学习品质评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二要体现出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方法不仅是简单的介绍教育科学的几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怎样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也就是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要说明用此研究方法去研究了什么东西,达到了什么目标,得到了什么结论。
三是如果这部分仅写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就应当把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作为报告正文的主体部分;如果这部分是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过程,就应当详写。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这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的结果、结论与分析。结果应当包括成效、成绩和成果。撰写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示出来。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在研究中所收集的原始文献资料和观察资料、实验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分析后的结果,如对定性资料的归纳、列条,对定量资料列出图表等;二是对资料初步整理分析后,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推断出研究的最后结果或结论。所以这一部分的标题也常作“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报告有所不同的是,教育科研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一些研究者往往更注重定性的分析,更注重举例说明问题,即使是数据,往往也停留在例举与罗列的水平上,有鉴于此,应该强调,在研究报告中既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更要注重定量的分析,既可以有一两个典型事例或一些数据资料作为佐证,更要有对客观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处理。
撰写这一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不能仅用几个事例来以一概全,单纯从逻辑的角度推出结论;二是要采用统计分析的技术从数量的变化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于数据资料不应仅仅停留举事例的水平上;三是在统计图表上出现过的事实,没有必要再用文字重复叙述,只要指出这些数字所说明的问题即可;四是结果与结论仅仅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要严谨地提出结论,切忌夸夸其谈,妄下结论,任意引申和发挥;五是研究结果应以事实与数字为主,文字叙述要简洁明了,结论要明晰准确;六是这一部分根据实际内容的多少,可长可短(有人主张把这部分作为报告正文的重点,建议详写),一般都是逐条将所要分析和讨论的观点一一列出,当然所列出的观点应条理清楚,观点鲜明,绝不可含糊其词,冗长拖沓。
结论
结论是课题研究报告正文的最后部分,是整篇报告的概括和小结,是整篇报告的精髓。其实,结论就是课题研究报告的“讨论与思考”部分。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炼,要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在撰写本部分时既要考虑结论与导论部分相呼应,还要考虑与本论部分相联系,结论应是本论部分阐述的必然结果。
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成果概括,作者对研究的问题得出的答案即结论性意见;②问题查摆,即课题研究中还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包括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与本课题有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问题;③研究展望,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④具体建议,即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某种的设想和探索性意见(还未经证实的结论,只是一种探索性的看法)。
课题研究报告的附录部分
附录部分是指附于文后,与研究报告有关的引文注释、参考文献和原始资料(如文章、调查报告、文件、图表、资料、问卷内容、测验题目等)。
引文注释
从注释的位置和形式来看,引文注释可分为脚注(页末注)、夹注(文内注)、尾注(篇后注)三种。脚注(页末注)是在本页文章的下端,与正文之间划一条横注线,在注线下方注释。夹注(文内注),是一般用小一号字体放在注释内容后面的小括号中。尾注是在全文末尾编制一个顺序,依次加以注释。对于课题研究报告来说,提倡页末注(脚注)和篇后注。
脚注、尾注是由引用和注解两个部分构成的,在引用部分结束的位置上加上阿拉伯数字序号,要上标;注解部分的序号一定要和引用部分的序号一致。
引文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姓名、文献标题、书刊名称、卷数、册数或期数、出版地点、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数。
同一页上的引文如与前一条相同,则可注“同上”或“同某”。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撰写文章所参考、引用的重要文献资料的目录,一般均置于论文正文的末尾。其格式:主要作者姓名、参考文献名称、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号、引用文献内容的页码。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有以下几种:①反映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表示作者对前人或他人成果的尊重;②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从而便于读者进一步查找该领域研究成果;③反映作者对本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而便于他人评价论文的质量水平及其结论的可信度;④一旦发现引文有差错,也便于查找和纠正。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有不同的标识,如普通图书[M],论文集[C],编汇[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另外,电子文献的标识为: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磁带数据库[DB/MT],光盘图书[M/CD],磁盘软件[CP/DK],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
在打印格式是“参考文献”为四号黑体,后有冒号,参考文献的内容为小四号楷体,其序号的数字要用中括号,如[1]和[2]等。例如:
参考文献: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
[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
原始资料
原始资料是指研究中所集到的重要原始资料,是与课题研究报告有关但又不宜出现在报告中的文章、调查报告、文件、图表、资料、问卷内容、测验题目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紧扣主题
要围绕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来写,注意回答预定研究目标所设定的问题。
提炼材料
预先整理好实验数据与素材。做好材料的选取。要选用最有价值的材料,与论题无关的材料、不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要坚决去掉;确定正文材料和附件材料。做好材料的加工。调查数据、测试数据、实验数据等材料要采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才能从中找出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
拟定提纲
行文前先拟好三级提纲。提纲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头尾连贯,符合逻辑,形成整体;提纲要经过反复讨论,减少行文时走弯路;不同的研究题目,文章的结构、格式、栏目可有差别,不死套格式。
反复修改
写成初稿后要反复修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请专家或同行提修改意见,从多角度论证,减少失误。
转自http://221.214.182.123/ReadNews.asp?NewsID=8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