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你好,我家宝宝已经两岁零9个月,是个小帅哥。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在带,特别宠孩子,要什么都答应他的要求,现在小家伙的脾气犟得很,占有欲特强,平时和小朋友在一起,别人的玩具只要到他的手里就变成他自己的,家长怎么教育都没用,而且喜欢打人,昨天我说了他两句,用手拍了下他,他居然还要打我,而且打得很用力,把我吓坏了。我想了一夜,是不是平时和带他的人有关系,我和我老公都在外面上班,下班回家就只有晚上的时间和宝宝在一起,老师我该怎么办?要怎样教育他?

黄绎霖老师回答: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现在不是我们教育他,而是他在教育我们:1、没有帮他积累分享的经验和交换意识,没有让他体验分享的快乐;2、榜样的示范不合格:凭什么你可以轻轻碰我,我就不可以打你呢?”3、如果在相处的有限时间里,让我在充分体验和享受亲子之爱,让我学会用爱去跟人相处,谁没事打人干嘛?

关于如何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建立交换意识的三步曲。

1、家长做示范,用自己的玩具跟他人换:豆豆,我想玩你的玩具,我用汽车跟你换好吗?就玩三分钟啊!谢谢!你真好!抱抱!

2、言传身教,帮孩子积累交换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想要宝宝手中的物品时,请用你现在想要他使用的物品来交换。如:宝宝,妈妈用勺子跟你换筷子吧!来给你,谢谢!抱抱!

3、时间管理法:交换玩玩具时,引导宝宝们协商好把玩的时间,时间到了就提醒他们,如果她们都愿意继续交换,就鼓励和赞赏她们的行为。“……五分钟好吗?……五分钟到了,还要再玩吗?

再来分析孩子动手打人的原因:

模仿习得。来源是:成人对他用的方式和急噪的态度,如:再不听话,我打你屁股!不管你说了,对他是真打还是假打,打的是轻还是重,孩子是不具备这种信息分析的高级处理方式的,对他而言,学习到的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成人对成人是用的方式和急噪态度处理问题。电视节目中;

心理压抑的反应。一种是:自己的行为常不被认可。因为平时家长的过高的要求,常用自己规范和标准去要求孩子,鼓励不够,如: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弄得孩子伸左脚也错、伸右脚也错,无所适从,可自己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所以就用情绪和动作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另一种是:自己的意愿常得不到满足。想要什么东西或需要大人的支持时,常被大人用如果你听话,我就……”作为交换的条件,由此心生烦躁和郁闷;还有一种就是:安全感缺失。常被大人吓唬:你再这样,我们就不要你了!别跟我们回家算了,等,在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和恐惧,担心被遗弃。

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孩子的急躁和打人的行为,都是孩子在提醒家长要用心去关注他的内心感受,这是孩子心灵不快乐亮起的红灯,请家长一定要严谨对待,不可忽视。

引导的方法:

一、找准原因,对症取方是模仿来的。就断绝模仿的几个来源,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合格的父母顶100个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和重要性无须我在此多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以前有打过孩子的,自己先反省自己,觉得是该跟孩子道歉的,就用拥抱法来为孩子减压和心理的伤害:把孩子拥在怀中,跟孩子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歉意,并告诉他你会感谢他原谅你,最后一句是我爱你宝贝!

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认可。

别用听话来作为条件交换。如果要用听话才能换取家长的喜欢和爱,那对孩子公平吗?那什么叫伟大的父母之爱呢?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吗?如果听话的代价是扼杀孩子创造力的天性,问问我们自己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2、学会运用“123法则。来鼓励和赞赏孩子。当孩子有不良行为,让你感觉生气和无赖时,请运用“123法则 1” 是第一步用一分钟表达自己对他行为的态度,如:宝贝,你把玩具扔坏了,妈妈很生气!真的

2” 是第二步用一分钟的时间来跟他沟通、探讨和总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做呢?有什么方法更好呢?

3” 就是第三步用一分钟的时间来鼓励和支持孩子改正,尝试好的方法,对孩子的改变给予鼓励和赞赏。

在实施中,请随时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方法,因为没有一个方法可以教育一万个孩子,方法是抛砖引玉,实施时,要遵循个体的差异来把控,这需要家长有十分的耐心,我始终相信:为了孩子,每一个家长都愿意学习,愿意跟孩子一起成长!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