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思路解决问题
季 琳
2007年8月我来到传媒实验中学工作,第一次当班主任,没有什么经验,对于能否胜任班主任工作,心里有些七上八下。
开学没多久,挑战就来了。那天下午放学给学生分发校服,到底还是些孩子,个个兴奋异常。我在讲台上叫着名字,学生们一个个上来领,结果很快下面就炸开锅了。他们笑着、闹着、议论着,长啦、短啦、大啦、小啦、颜色、布料、款式、好坏……我一次次维护着纪律,可是收效甚微。分发还没有结束,可是学生的声浪一次次淹没我的叫名声。劳累了一天又喊得声嘶力竭的我终于忍不住大发雷霆!瞬间,学生们静了下来。
我松了一口气,正准备继续分发完所剩不多的校服,可就在这时,一个嘲弄似的笑声传来。我循声望过去,只见最后一排一个男生歪着脑袋带着一脸不屑的神情正看着我。空气瞬时间就凝结了,所有学生的目光都盯着我,想要看我怎样处理这个事情。我皱起眉头瞪着他,可他依然那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毫不收敛!
我怒不可遏,大声呵斥道:“xxx,你干什么?!”
“没什么啊,笑笑而已!”
“你笑什么?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想笑就笑咯!”脸上依然不改那冷漠的固执的该死的笑容。
这分明是挑衅!!
局面失去控制,气氛愈加紧张,我气愤、尴尬、措手不及又无可奈何!怎么办?我的脑筋飞速旋转:如果他能认个错,或者不顶撞,或者哪怕只是收敛住他的笑,我都可以就势下台,过去再说,可他就是不肯给我这个台阶!怎么收拾这场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如果我就此不管善罢甘休,那以后还有什么威信管理学生;如果我继续疾言厉色强行管教,他那副刀枪不入油盐不进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肯定没有效果,而且事态会更加恶化。……怎么办呢?
说时迟那时快,当时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公开的批评不管用,就转变方式方法,来个私下解决,个别谈话单独教育;还得先把这个场面交待过去!
“xxx,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的错误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待会儿你单独留下来到我办公室去!其他同学领到校服的就可以回家了。”很快,学生们陆陆续续离开了。我快速分发了剩下的几套校服,只留下了他的。
“跟我来吧!”他乖乖的跟我到了办公室。
我决定先避开刚刚发生的事情不提,以一种非常缓和的语气和他聊一聊别的。
我给他找了一个凳子,“你先过来坐吧,喝水吗?”
“不坐了,老师,我站着就行了。我也不喝水。”他的态度也缓和下来。
“家里情况怎么样?是不是条件挺好的,爸爸妈妈很宠爱你?”我以为他这性格是家庭优越,父母过于宠爱造成的,所以想先了解了解他的家庭,并就此展开教育。
“没有啊!”他淡淡的说,脸上显示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忧伤与漠然。
这多少让我有些惊异,“是家里条件不太好吗?有什么困难吗?”
“我也不知道好不好。”
“你不知道?”他的回答真蹊跷,感觉有事儿。“你的父母做什么工作呢?”
“我也不知道。”提起父母,他的语气表情依然冷漠得惊人。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关切的问他。
“老师我没有骗你,他们不在杭州,都在新疆呢,我也不知道他们在那儿做什么。从我上小学时起他们就去新疆了,我一个人在杭州上学。小学时我住校,上中学后我就一个人住在一套房子里。”
“你一个人生活!没有人管你吗?”
“有我舅舅,他也很忙,偶尔才去看看我。”
“为什么不跟着爸爸妈妈去新疆呢?”
“他们说杭州的教学条件好。”
他一边说着这些,一边还会不时地笑一笑,看不见哀伤看不见愤怒看不见怨恨,看见的只有冷漠。这先前让我如此头痛如此讨厌的冷漠的笑容,现在却让我觉得如此心伤惆怅。
原来竟是这样!这种缺乏亲人关爱的独处的孤独滋味,连成年人也很难承受,何况是一个年幼的孩子!那无数个孤独、空虚、寂寞的日子,不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一分一秒捱过来的。他那种倔强的什么都无所谓的什么都不在乎的冷漠的笑,原来也是面对生活的一种坚强、一种无助的抵抗。
我伤感,“你爱这样笑,原来竟是一种坚强的生活态度!”
“不笑又能怎么样呢?难道天天哭啊?!”
“但今天你的表现还是有不对的!”
“老师,我今天其实是在笑另一个同学,只是笑笑而已,并没有什么恶意,不是故意和您对抗的!请原谅我!”
我能够理解这个男孩了,他无心的一声笑,当被大家误解引起了麻烦的时候,他又不愿解释不肯认错,这些都是孤单的生活塑造的性格。我原谅了他,并跟他谈了许多生活、学习上的事情,真心希望今后能够多帮助他。
这件事情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多注意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遇到问题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而应该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