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差生心灵

                                            艮山中学    张杏娟

  :差生是我们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我们教育中需要特殊对待的对象。教育转化差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转化差生需要找到和差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一是情感上的沟通;二是赞美与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三是用师生的自信去帮助差生克服困难;四是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主题词:德育工作  差生  心灵沟通   赞美  鼓励  自信  闪光点
      

     
       
     
在学校教育中,差生是教育教学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这一群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试图帮助他们走上学习与生活的正轨。但是,学校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对学生来说,它具有集体性、强制性和纪律性。所以,“因材施教”在学校教育中永远只能是一个努力的目标,而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实现,那么差生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有一篇文章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囚犯被判了长期监禁,在漫长的监狱生活里,囚犯只能靠回忆来消磨时光。当他回忆到他中学时代时,他为他的成绩不好而感到懊恼以至于有些自暴自弃,并在课堂上开小差,信手“涂鸦”。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把他逮住了,但老师并没有狠狠地批评他,而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他画的画很有个性,并告诉他如果从画画方面去发展,他会有发展前途的。可是当时他并没有掂量老师的话,以至中学毕业后,走入人生歧途,最后走进了监狱。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讲他的画有发展前途画面再次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他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一份自信在他的心底重新燃起,他开始学画。时间很快地过去了。慢慢地其画也参加了画展,也有了点名气,他画成功了。但谁能想到他竟是一个囚犯呢?他的成功之处来自哪里呢?这里我们如果避开他的身份(囚犯)来看,他的成功,应来自于当年他老师那次对他的画的肯定,支撑起他那份不曾丧失殆尽的自信,让他在人生歧途上找到了“回头是岸”的立足点。我们在转化差生的工作中,是否能找到这些差生的“立足点”呢?在差生转化工作中,我们需要找到和差生之间的心灵的契合点。
      
契合点之一:用情感架起师生间的心灵之桥,用心灵之语去沟通。
      
如果我们固执地透过唯一一片滤色镜去观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许多头脑将会被误认为缺乏光彩。——雷尼?富勃
      
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张稚嫩、天真无邪的脸蛋,我的内心时常在警醒、鞭策自己: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丰富情感、理想的人。他们的成长除了需要父母的爱与教育外,一位耐心细致且又有能力的教师的支持同样是极为重要的。我不懈地努力,以期能更多地帮助他们。
      
2000年我接了一个班语文课,这班上有一个在全校出名的双差生——小李。上课的老师常会因为他而完不成教学内容,同学们都讨厌他,老师也不愿管他了,而他呢?根本不理会这些,照样我行我素,把进办公室当作家常便饭,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就是这样,要想改变我,除非我自己”。我与他短兵相接是在我上课时,当我提问的时候,题目刚说完,他就在下面大声说:“我知道!”而同学们却异口同声地说:“我不知道!”说完大家又都笑了起来,我一时不知怎会出现如此情况,还以为同学们说的是真的,继而想起自己题目才问完,他们怎么就回答不知道答案呢?有些同学在下面小声地告诉我,因为小军在老师提问时总是那样第一个回答,同学们已经习惯了他的回答,也因如此,老师常常批评他,而影响了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一个简单的题目都很少有同学敢于举手起来回答。我出完题目后,还是叫他起来回答,他果然如同学们所回答的那样“我不知道”。我没有批评他,只是就他为例,告诉同学们对学习要抱积极的态度,回答问题时要有勇气和信心,并要通过积极思考。当我说:“请小李同学坐下”时,我发现他的脸上有过一丝不安,坐下后就不再言语,我也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同学们的反映还较好。
      
下课后我找他问了一些情况,起初他并不想把内心的真实告诉我,通过我的耐心、动之以情的开导,最后才把真实的情况说了出来。原来小李在家中他是第二,从小在母亲的溺爱下成长,当他做错了事,父亲只是用棍子打一顿,而母亲则当着他的面与父亲争吵,因而从小就助长了他的任性、顽皮。他把在家的那种任性和顽皮带进了学校,带进了课堂。虽然老师加强了对他的教育,但他却是不愿改正,加上家庭教育的不力,在初中时,他就是一个双差生了。到了高中,虽然有些懂事,但仍然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双差生的“头衔”还是非他莫属。我又问:“你想不想学好呢?”他低着头说:“想,当然想!但是……我行吗?”“学习成绩要想一下子补起来,那不行,但除了成绩好,其它就不算好么?”“我能做什么?”“做一个与以前不一样的你,只要你能改变自己,就是自己能做的。”他抬起头来,眼里带着一丝迷茫也有一丝坚定,“老师,你不像其他老师。”“他们怎么了?”“他们从来没与我说过这么多话,每次他们都只是教训我。”听到这里,我心里突然明白我们和差生之间缺少的是什么——心灵上的沟通。经过几次心灵上的沟通之后,小军已有了明显的进步,一学期完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已脱掉了“双差生”的帽子,成绩虽然还未赶上来,办公室却已不再见到他的影子。
      
契合点之二:我们有理由去赞美与鼓励,差生需要赞美来浇灌心灵深处的自信幼苗。
      
赞美是洒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罗素语
      
克里献?沃登,法国一所中学的教师,他的学生巴尔扎克在中学是就表现出热爱文学,并才思敏捷。克里献?沃登曾对他十分赞赏地说:“以你的才华,总有一天你会一鸣惊人,成为全法国人为之骄傲的大作家的。”事实证明,巴尔扎克没有辜负老师的那句话,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而成为闻名世界的大文豪。之后他说:“克里献?沃登鼓励我的那句话为我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都想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各方面优秀的人都需要赞美,不优秀的人需要赞美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每个人都知道怎么答,可事实上我们对于学生,做到了吗?没有。为什么做不到呢?这就是我们人类心理的特点:“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其实我们的学生跟我们一样,也需要赞美和鼓励。尤其是差生,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赞美常常与他们无缘,鼓励有时只像一小块糕饼,在别人不再需要后才落在他们的手里。所以,在转化差生的工作中,我们如果用赞美和鼓励来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将会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比任何可口的点心都有用。
      
我们班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时的语文成绩是全年级比较差的班,而入学时却是最好的班。我责怪和批评了他们,我以为自己做得很正确,他们会就此去努力学习。但我错了,当我了解到他们的情况时,我才知道我做得是多么的愚蠢。所以,我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我用鼓励和赞美去对他们说,他们是聪明的,只要我们去努力开发我们大脑这一“宝藏”,是能够把成绩补起来的,并要求他们从初中的基础从新学起。在教学中,哪怕他们取得的进步是如何细小,我也会采用各种方式去赞美和鼓励。功夫不负苦心人,期末考试的成绩我们班就进步了不少,这是我始料不及的。由此,我取得了成功,同学们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契合点之三:给自己一点自信,给差生一点自信,于是我们都勇敢地面对困难,走向成功。
      
在生命的真实里,每宗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奥格斯特?冯?史勒格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这就告诉我们对学生要有信心,要相信他们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下健康地成长和成才。即使是差生,我们也应鼓足勇气,用我们的信心去树起他们面对自己、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我班有一个女同学娟,她的父亲在她刚出生时就因公而死,母亲受此打击而郁郁不乐,生活上又要照顾她和正在上学的哥,各种诱因的相互作用,致使她母亲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对待她的学习,思想上走向极端。当她来到我班的时候,整天露出一种郁闷,学习上表现出一种沮丧、缺乏信心,在人际关系上显得自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尤其是她妈妈经常到教室外面看她,有时还大声地骂她,令她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于是,她在《我的妈妈》一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妈妈您不来看我,当着同学骂我;我多么希望妈妈您理解我,相信我不会给您丢脸;我多么希望我能在学习上重新树立起信心;我多么希望……但我并不恨您,妈妈。”看着她的这篇文章,也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怀念,我的心也不由得有些酸了。我找她谈了话,谈到了她的妈妈和她的家庭境况,告诉她:“你的妈妈虽然对你的学习走了极端,但是却体现出了你妈妈的爱女之心,关切之情。你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理解你妈妈,用自己的学习成绩去回报她。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你的信心。”从此以后,她就开始变了,她的脸上带上了笑容,上课听讲很认真,与同学们的交往也多了起来,同学们也了解她的情况,每当她有困难的时候,都主动地去帮助她,使她从新找回了自己的信心,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娟的改变和同学们对娟的积极帮助,也使我对这些同学有了信心,也常把这种信心显露给同学们,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师生共同走向成功。
      
契合点之四: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让差生向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富兰克林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地方,只在于我们似乎发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差生,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于是我们盲目地下结论:此生差矣!我们一些老师就常说,当年读书最不行的人(差生),现在却“混”得最好(比较而言)。其实,这些老师当年看到的只不过是学生的成绩,而没有看到他们的发展并不仅仅是靠成绩,所以认为他们是差生,且以差生看待,才得出如此结论。如果我们能够多角度的、全面的去看待他们,毫无疑问地我们将会有新的发现! 来自农村的小丰同学,在我班语文成绩最差,考试时常常连作文都不写,我曾多次找他谈话,甚至于给予严厉批评或惩罚,但收效甚微。有一次,自习课上我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孟郊的《游子吟》诗时,我发现他听得特别专心。情到深处泪自流,他的头垂下轻轻的啜泣着,他体验到了远方母亲对他付出的爱和期盼。课后,我要求同学们以“母爱”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这次他写了,而且写得非常生动、感人,我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一些精彩的地方)在全班念了。这对他的激励是巨大的,在以后的学习中,他显得积极主动了,考试时不但写作文,有时在课堂上还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
      
所以,在差生转化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注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差生是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的,发现、肯定、激励他们身上的优点,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没有忘记他们、歧视他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朝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对于差生的教育,我们或许一个不经意的赞许、一个眼神,或许一个经心的安排,都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去注意过他们,因为他们确实需要也企盼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015月第二版。
      
陈国庆注译《论语》,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2月第一版。
      
胡旋主编《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沈阳出版社出版,199512月第一版。  
      
普列汉诺夫著《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1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