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学习力视角下的‘互联网+数学教育’的探索”项目
立项课题开题活动在杭州市艮山中学举行
2018年4月19日下午,杭州市艮山中学(浙江传媒学院实验中学)举办了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习力视角下的‘互联网+数学教育’的探索”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领导有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一批专家教授(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维忠博士、李伟博士、唐恒钧博士、朱哲博士)、《中学教研(数学)》主编俆秀斌教授、杭州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红权特级教师、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唐西胜特级教师,还有一起参与课题研究的省内其他地区的学校科研骨干教师和市区内兄弟学校领导和数学学科骨干教师。
与会嘉宾报到后观摩了学校音乐社、播音社、手工社、书法社、英语社、话剧社、街舞社、3D打印社、电子制作社、古筝社、摔跤社、足球社等特色社团,学校社团主要由社长负责、教师指导实施,目的为让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挖掘他们的潜能,锻炼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素养。
接着进课堂听课,是丁晨丽、应莹、包建勇三位老师结合课题同时开设的《基本不等式应用》的公开课,这三节课是根据对高二1班和5班进行智能诊断(即前测)开展的分层靶向教学,三节课确定的统一主题是:数学建模,再根据知识点漏洞不同进行分层,丁老师针对A层学生设计的是
模型的数学建模“补救”;应老师根据B层学生设计的是
模型的数学建模“补救”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串,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同时用实物投影反映学生思维过程,关注课堂生成,团队合作,及时纠错;包老师所教的是C层学生,前测结果中反映出基本不等式掌握相对不错的一个组,可在建模方面也发现欠缺,他采用题组形式重思维方法的引导,生生合作探究,三个教案即由分工,又有联系,A层的终点是B层的起点,B层的终点是C层的起点。
课后学生进机房上机后测,了解学生补救后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个别老师一起参与了检测体验。
张维忠博士、义乌教育研修院朱竞丰老师、桐乡王华老师、永康付增民老师等专家高度肯定了三位老师根据智能诊断下开展的精准教学,学生的自我补救,小组之间合作互助等亮点。
最后进行的是包建勇老师的《智能检测下的数学补救教学》开题论证,包老师就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计划与预期价值等方面开展智能检测下“靶向”教育提升数学学科学习力的探索,与会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课题组成员所做的尝试和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次课题活动亮点:一是改变传统的以学生的成绩进行分层为以智能诊断某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情况进行分层;二是原来教师发现问题后凭经验进行的补救教学改变为教学后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精准教学。
学校搭建“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平台,开展以“理论引领、实践生成、砥砺思想、分享智慧”特色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立足于常规教学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充分利用互联网+作用,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