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触及灵魂的教育------语文教研组

        语文课堂似白山黑水,可以描绘出万千水墨;语文课堂是旖旎彩虹,变幻出霞光万种;而语文教师的初心,语文教师为之魂牵梦绕的精神血脉,则是其万变中的根本。

        多年的与学生相伴,与三尺讲台为伍,语文组的教师们在语文的芳草园中,踏歌而行,演绎出段段的精彩。

播撒梦想的种子

        《追梦》是我校的校刊,创立初衷是以文学为马,引领孩子们追求梦想。在孩子们的一片心湖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引领他们去追求世界,探索未来。

        《追梦》创刊于1997年,指导老师孙林平老师,有从教者的梦想,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凭着对梦想的追求,对教育的执着,克服种种困难,为《追梦》高擎了五年的灯火。

        《追梦》刚刚创刊,条件十分艰苦,文章的征集,文本信息的校对,出版印刷的联系等等诸多事宜,都是孙老师亲力亲为。他常常披着星光而来,伴着月光而归,真正是忙碌而又忙碌。那时,信息并不如现在这样发达,每期《追梦》出刊的那几日,孩子们仿佛盼来了已久的节日,课堂下,书桌里,同学们传阅,阅读,交流,欣喜溢于脸上,成长蕴藏在心里。你的文章,我的文章,老师的文章,校长的文章……校园里荡漾着阵阵喜庆,一颗颗文学的种子,一颗颗梦想的种子在潜滋暗长,在悄悄萌发。

        悄悄地,渐渐地,《追梦》走出了学校,1998年1月,《语文新圃》杂志为《追梦》开辟了专栏,在“校园风景线”栏目中,刊登了学生们刊载在《追梦》的文章。一时间,能在《追梦》刊出文章,成为了同学们的骄傲,追梦文学社也成为杭城著名的学生社团。

        一代星火,绵延传承。《追梦》播下的种子,一颗颗,一粒粒,在孩子们的青春岁月里,陪伴孩子孩子们成长,温暖孩子们的灵魂。

静听文字的芳华

        在一代代艮中老师的心里,在一代代语文老师的眼里,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是有灵魂的。用文字点燃孩子们的梦想,让文字温暖孩子们的灵魂,是组内教师的初心所向。

        为了这个心愿,组内教师创造了各种形式,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无穷魅力,去领悟文字的灿烂芳华。

        王丽英老师、江剑波老师的随笔写作,风格独具。从孩子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就人人准备一本随笔本,来记录孩子们青春岁月的点滴思考,点滴收获。高中三年,一本本青春的“印记”,伴随孩子们度过青春的迷茫,品尝青春的苦涩,领略青春的灿烂。《青春煮雨》,是一个孩子记录了三年的随笔集,“老师,每当我翻开随笔集,就会对以往的日子,怦然心动,为当年留下的青春思考,欣慰不已。”——吕佳明(2005届学生语)

        在追随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语文组教师逐渐形成了以随笔为主线,以参赛作文指导和考试作文专题训练为主体的特色作文教学模式。带领孩子们立足随笔,走出课堂,参加全国各类作文大赛,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再品文字芳华。

        “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大赛关注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感悟,让孩子们作文与生活紧密接轨,徐巧玲老师、刘颖老师、骆晓庆老师等擅长将孩子们日常作文,指导为冰心杯参赛作文。几年下来,获奖颇丰,获奖文章近百篇。孩子们爱“冰心杯”,爱上冰心老人的温暖和光。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注重文学细节的描写,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中,凸显感人的文字力量。依据这个特点,王丽英老师、孙林平老师、徐一丹老师、陈杭萍老师等组成团队,深入研究,细致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优异成绩。

        “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它引导师生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社会的重大变革,体现文章为时事而著的主体风貌。徐巧玲老师、曹国荣老师、高婷老师、郭燕玲老师、金韬老师等依据这个特点,引导孩子们关注时事,关注重大变革,指导孩子们写出了优秀的参赛作品,其中全国三等奖两篇,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若干篇。为孩子们参加三位一体招生和自主招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篇文章整体构思不错,就是缺乏感人的细节描写,回去再补充进细节,然后电子稿明天发给我……”

        夜晚出奇的安静,星光朦胧中,电脑屏幕上荧光闪烁,“此段细节还需再加强,想想妈妈的典型神态,典型外貌,妈妈自有的神态,就是最感人的,也就是最美的……”

        一边整理学生的思路,一边回着QQ里学生的信息:“这篇带到学校里来,明天看过再誊抄……”

        每次的征文大赛就是这样,有内心的焦灼,但更多的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带来的快乐。

        下面的文章选自“全国语文报杯”国家级获奖作品——《泪光里的守望》

        “我心慌起来,妈妈是个执着的人,如果我今晚不把手机拿给她,她就会一直守侯在门外,守望在我的门前。此刻,那扇窄窄的门,仿佛化作一堵厚厚的屏障,那样宽大,那样厚重,我内心煎熬着,不想妥协,这样妈妈就不会再来管我的手机了。又侥幸着,或许妈妈过一会儿,熬不住就去睡了,窗外的无患子依然舞蹈着,露出狰狞的脸。

        时间静静地溜走。我迷迷糊糊地睡去。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惊醒,想起可能在门口的妈妈,我悄悄地打开房门。

        妈妈静静地蜷缩在椅子上,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眼角的泪花依然清晰可见。我鼻子一酸,妈妈头顶的白发是那样的刺眼。

       在椅子边上,放着一张小小的纸条“儿子,妈妈理解你渴望长大的心情,但是妈妈更相信你是一个坚守诺言的好孩子,妈妈知道,你一定会交出你的手机,妈妈在这里守侯,在这里守望……”

        这样的文章,是王丽英老师的指导引领下,慢慢引领学生挖掘而形成的。她依靠真实的生活感悟,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感恩,感悟,这些素材成为文章最感人的细节描写,学生最终获得了国家级的奖项。

        因为有了这样的奖项,浙江省的“三位一体”高校自主招生,就有了文学特长生的报名资格,为学生的高考,迎来了一条彩虹通道。

        语文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唤醒学生的真挚情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以文字撼动学生的灵魂。

崛起的新生力量

        “朝贤既济济,小苗又芃芃。”几年来,组内新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如株株幼苗,蓬勃成长。

        五月的钱塘江边,风雨迷蒙,杭州市青年教师的说课比赛,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骆晓庆老师在王丽英老师的陪同下,来参加比赛了……这是一场教学的比武,也是语文组教师集体出征的历练。

        课题是《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的词。骆晓庆老师并没有紧张,而是沉着地进入准备室,静静地思考,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翻阅资料。一切都有条不紊,一切都水到渠成。

        赛课终于开始了,抽签9号。处于排后的位置,只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赢得比赛了。我们商量好比赛策略,骆晓庆就沉浸在自己的备课世界里。

        终于轮到比赛了。骆老师落落大方地登上讲台,先板书:沁园春 长沙,接着写:词的来历 ,词的风格特色……

       “毛泽东的词,伴随他戎马生涯一生,在风云激荡的岁月中,形成了纵横开阖的豪放词风……”

        与众不同的开头,具有震摄人心的感染力。接着几个问题,更是新意不断:

  1. 壮丽的秋景图中,同学们能感受到怎样的力量?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整个过程设置,既大开大合,把握了词的本质特征,又触动了学生的了灵魂:激励学生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颗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种子,就这样慢慢地被浸润,慢慢去萌发。

        同样是那个午后,二楼小会议室里,楼英的公开课就这样定下来了,高婷老师又在耐心指导:“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学生难有这样的感悟,也难以个性化解读……”

“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初的情感体验开始……”

“可以多参看一下老舍先生的个人信息,这样驾驭起来比较厚重……”

        一旁的楼英老师不住地点头,不住思索,有时满脸的困惑,但更多的是虔诚。

        不知过了多久,积累的困惑大多数破解了,楼英老师晚上再梳理一下思路,明天再和高老师交流……


        也许一棵幼苗的成长,须经过更多风雨的历练,但同行老师的悉心引领,也是其更快成长的深层动因所在。一次次的引领,一次次的探讨交流,新老师在浸润中,把握语文教学的真谛,用自己的课堂去触动学生的灵魂。

        对语文组的每一个老师来说, 语文课堂是温馨的,语文课堂不仅触动着学生的思想,也触动师生灵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