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 影 之 后

                     ——读《远山淡影》有感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中学 高一(3)班 赵金滟喜

指导老师:徐巧玲


        万象万景皆出生活,万事万物皆源人性,但是从来没有多少人愿意将愧疚的,愉悦的,羞涩的,直接表露。《无声的中国》里有一句话,“中国人的性情总喜欢调和折中的。”但石黑一雄算是另派翘楚,他披露这一切复杂。

        石黑一雄写的作品,纯粹,直攻人心,不婉转不调和,他以一种看似模糊但实际异常直接的手法来表达他的观念,在我看来,中庸之道于此大相径庭,所以每当我品读这本书时,总能感受到二元文化的冲击,不由得产生一种讽刺之感。

        就以我微薄的阅历来看,日本的作品“虚空”,“空蒙”这一类是有所渗透的,如“光影中车窗浮映的脸”的凄美,川端康成《雪国》便是典型。而石黑一雄的妙处在于,他的描写十分白话,平实。你能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好似你心上的银河不经意流泻,轻微地如同它们不曾有过,但你又确实能感同身受。他把人性在那些对话中或说是编织精致的谎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中的佐知子与悦子与其说是同一个人,不如说是对方的影子。说到这,我又想提一下《简爱》里简爱与阁楼疯女人似乎也是这样的微妙关系,只不过区别在于,佐知子是悦子美化那段过去并且试图为自己所作所为解释的工具。

        《太虚幻境》里提到“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慢慢在《远山淡影》中觅出个真假的意味来,书中讲到佐知子之前说带万里子去美国是为了她好,可后来又承认她知道这会害了万里子,但她仍要带万里子去。如同这般矛盾的地方,尚有他处可循,由此可观,佐知子的内心也很矛盾,我认为这是佐知子自欺失败的心理过程,她也无法说服自己带万里子去美国是好事,但她并不愿承认。在悦子最后的几次出场,我感觉到她的愧疚。于是记忆与人性交糅……我想,当悦子以第三方来叙述这个故事时,会让她感觉负担轻一些,她所有的辩解仿佛能为她赎罪。

        读这部作品,一开始我很迷蒙,确实给人以远山朦胧感,结尾处悦子一句“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这有一种拨开云雾的奇妙,就如滴在睫毛上的雨滴使你看不清前处,但一下子,烈日灼心般,远景一一浮现,直到结尾你还是觉得“淡”,然字里行间讽刺的意味很重,这种反差,实令人唏嘘。

        虽然罗兰·巴克说过“作者已死”,即创作完成的作品便是完全托付给读者,由读者辨其中百味。但这部作品不难看出石黑一雄的经历体现,文中的悦子挣扎无依,漂泊无定,比之石黑一雄的经历确有可循之处,石黑一雄作为日裔英籍,在两国之间寻觅,他既不能被英国完全接受,也无法继续回到日本,我想这是他的无奈。故而此绪溶于作品,于是字里行间便溢淡泊之思,峰回路转,我好似隐约透彻,但细想,便又有另一片明路涌现。

        读完这本书,我想读者都会有一种复杂心情交织而成的愁绪,虽淡,却萦绕心头,我欲豁然开朗之心却不得。

        或许,每个人都会遇到一本因为太过灼耀,而让你自惭形秽到反思自己的书。《远山淡影》依然是我的那一本。山本玄绛禅师曾言“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于我所言,此砖便意为人生修心之砖,读书左不过是这个过程。

       当天不再下雨,当雾影散去,真相背后是怎样的人心?

注:以上文章获2018年杭州市“品味书香 诵读经典”读书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