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12日,拱墅区运河名师宋洁老师组织工作室的老师们共同参与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工作室的老师们分别在线下和线上听取了5节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优秀课例,并在观摩后,相互交流心得。

情境勾连语文生活,以评促写融合共生

5月11日,有幸聆听了汪玥老师和杭州市卖鱼桥小学413班呈现的习作课《我的自画像》,这篇习作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主题。本单元要求是学习从几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课堂上,汪玥老师创设习作情境—“我是新班主任”,这样的情境既真实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汪玥老师以生为本,采用先写后教,以评促写的方式推进,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写,再根据试写结果进行教学。整堂课,汪老师紧紧围绕情境,指导学生如何写外貌,如何用事例来说明特点,始终在情境中润物无声地渗透习作方法。汪老师先出示两份学生课前所写的外貌片段,在比较中发现表达的秘钥:抓特点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接下来,立马让学生将所得运用于修改,并现场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并借助一份班级学生优秀习作,在师生共赏中指导如何做到“通过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特点”。在课堂与学生的沟通中,汪老师的语言始终围绕着情境展开,“我也爱看书,我们是志同道合”“以后你回到卖鱼桥小学当音乐老师,我会很自豪”……情境统御本课,这样的习作课值得我们反复观摩、学习。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刘凯悦

精准捕捉“用件”属性,关注学生思维提升

在5月11、12日的省教研活动中,王存老师的《金字塔》一课给我深刻的印象。我和身边几个语文教师朋友在聊起这篇课文时,都认为这是一篇无法用1个课时完成教学的略读课文。我们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设计着:《金字塔夕照》优美的静态描写的语言文字值得细细品味,《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具有极强准确性的说明文语言也值得再次向学生强调。再读懂两篇文本后,学生来对此进行比较,思考自己更喜欢哪一种,并说说理由,应该可以非常顺利。在这样的思路下,实际在课堂中更多的,还是老师带领学生分别体悟两篇不同类型文本的语言文字。

而在王老师的教学中,他似乎将这篇课文更多定位为“用件”。在学习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学习了解并品悟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后,在本单元的略读课文中出现了一篇非连续性文本,为什么?王老师精准捕捉到了这一点,并采用了“比较”这一策略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整堂课围绕“对比”展开,通过对异类文本的比较,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还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探究两篇短文在语言风格、介绍形式上的不同之后,学生们还找到了自己更喜欢的一篇短文,并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了相应的情境进行了迁移运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在思考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还增强了自我认识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在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自我创新,主动探究,既达到了一篇略读课文应达成的教学效果,也达到了这篇课文“用件”属性的最好功能,更达到了课堂对学生思维提升帮助成效的最大化。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季旸

深度贯彻课标,搭建适切支架

听了王老师《金字塔》一课的课堂教学,感触颇深,这是基于新课标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展开的一次教学,形式很新颖。课堂伊始,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参观一次有关古埃及的展览,与课堂结尾相呼应,展览册中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整堂课王老师紧扣课前提示,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风格两个角度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之下,可以如何介绍金字塔。乍一看文本,孩子们可能会感觉金字塔离我们很遥远,很陌生,但是课上王老师为学生搭建了多种适切的支架:图表,音频,课外补充的历史小知识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字,身临其境。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王思余

整合语文要素,展开自主品读

——基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大阅读观培养

本次教研活动中,我重点关注了吴江云老师的整本书阅读《神笔马良》交流课的推进,因为“地理优势”,我有幸观摩到了吴老师在导读课、推进课和交流课中,对整本书阅读的完整教学体系的呈现。
新版课程标准中整体架构了”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体系,《神笔马良》这一整本书阅读的展示课以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四个核心素养为着力点,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样态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范本:

【依据教材体例,选择合适书籍】

在导读课中,吴老师依据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了合适的书籍,通过观察封面、学看目录、运用目录、制定计划和引入阅读几个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这一挑战的兴趣。

【常态化交流,整体把握节奏】

在推进过程中,吴老师先陪伴学生共同梳理、总结书本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聚焦了书本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在这一环节中,吴老师充分关注学情,设计了分层阅读任务。学生们首先合作分享准备,再商定交流方式,随后提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并且交流反馈阅读的进程。整个推进过程中,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全局观”。

【语用与思辨结合,促进融合提升】

在交流课中,吴老师侧重语言运用和思维提升,通过三个问题——白胡子老爷爷为什么要送马良神笔?马良为什么要给老百姓画劳动工具,而不是画金银财宝?如果真有一只神笔,你觉得老爷爷会送给你吗?三个开放性且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充分引发了学生的思辨,同时吴老师巧妙的借用了“自走棋”的设计,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棋盘游戏中辩一辩这个故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语用与思辨结合,懂得了“要靠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
    同时,吴老师非常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落实,课堂中反复展示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了学校特色的“麦苗典读会”,有感情、有兴致地进行了朗读,并且基于学生在课文中已经学习过“借助插图讲故事”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先“给插图排排队”,梳理书本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梳理总结能力,再结合插图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实现了语文学习从课本到课外的迁移运用。最后,以汇报的形式展示成果,这一“选取片段演一演故事”的环节,小朋友在表演的过程中体悟了语言,落实了朗读,感受了人物内心,真正实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认为的大难点,这一“课程化阅读”的开展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了大阅读观,积极助力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非常值得继续尝试与探索的教学模式,借助这一体系,我也将在今后的快乐读书吧内容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尝试,整合语文要素,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融合提升。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樊依云

坚持学生本位,表达与写作齐飞

在听了汪玥老师的《我的自画像》习作课之后,我感触颇深。本篇习作课的语文要素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汪玥老师的课堂有条有理、幽默风趣。立足学生真实的语文生活,抛出语文情境: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构建生本课堂,旨在达成学生能根据表达对象和自身情况,选择最想介绍的内容,从多个方面展现一个真实、有特点的自己。汪玥老师的课堂体现出二大特点:

一是坚持学生本位,关注学生表达。在《我的自画像》习作课中,汪玥老师通过猜一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同窗几载的同学;通过讲一讲,从不同角度展现自己;通过评一评,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展开表达,课堂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二是情境创设贴合生活实际,习作教学信手拈来。“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这一语文学习情境,经常存在于日常的校园生活之中,汪玥老师的课堂在这一语文情境下,让写作变得有话可说,学生的表达与写作也来源于真情实感,使得习作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课堂。

——浙江师范大学 倪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