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领会《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理念,让评价赋能教育落地于课堂实践之中,2022年10月20日,拱墅区小学科学学科16学时培训第2次活动在杭州市北秀小学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采用O2O研修模式,即线上直播和线下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次活动由拱墅区北秀小学承办,拱墅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万嵩海老师主持,全区300余位小学科学教师,以及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狄海鸣研究员工作室、叶晓林研究员工作室、万嵩海研究员工作室全体学员参与了本次活动。

【课堂展示】

杭州市北秀小学唐玲燕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一课。她从前置学习出发,带领学生进入真实情境的问题“在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偏折”?由此提出了本课的科学实践项目“用对比观察的证据推理论证光的传播现象”。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收集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证据,绘制图示反复对比,归纳出光的折射特点,并解释筷子偏折的原因。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并不像往常一样步步前行,而是在成功标准的引领下,于实验操作、证据记录、证据分析和结论应用之间循环往复。唐老师巧妙地借用评价之力,紧密地推动课堂一环扣一环,让学生思维的进阶自然而然地发生。

【观点分享】

杭州市北秀小学唐玲燕老师以《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为题,介绍了“基于成功标准的小学科学项目实践”在学校科学课堂中的应用,并结合课堂实例阐释了表现性评价及其iPRT模型的课堂应用策略。她指出,首先要确立素养目标并指标化,即“i”;其次是依据素养目标确立项目任务,即“P”;再次是依据项目任务设计调整评价量表,即“R”;最后是评价技术的介入,即“T”。唐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成功标准镶嵌于具体的活动节点中,有效发挥了定位、导航和纠偏的作用。

杭州市大关小学叶晶晶老师以小学科学四下《电路》单元为例,从单元学历案的设计理念、结构内容、作业设计三个方面,就《新课程素养背景下的单元学历案作业设计》作了观点分享。她提到,让学生围绕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将散落在不同主题的具体知识围绕“电流”这个单元核心概念进行重新组织教学,提出“像电气工程师那样点亮小屋”为单元大任务,并利用作业检测、学后反思更完整地复盘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专家引领】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狄海鸣老师以《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质量管理:“iPRT模型与学科素养测评设计》为题,为全体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专业引领。他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两份重磅文件出发,让学员们真切地关注到当前教育教学评价的指向和趋势。狄老师介绍到,“iPRT模型”包括素养目标指标化、项目任务规范化、数字技术工具化、评价量表分析化,发挥着定性、定规、定量、定型的作用。教师必须要意识到测什么、怎么测,以及怎么设计出信度和效度良好的评价量规。他引用初中科学课“浮力秤”的课堂案例,向学员们鲜活地展示了表现性评价的优势。他指出,需要把指标维度下的可观测表现按水平层次分级描述,并在实践中与学生的实际行为匹配起来,才能发挥出质量定位和管理的作用!

拱墅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万嵩海老师在活动总结中指出,“教学评一体化”有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即三者之间的目标一致性、内容一致性、过程一致性;第二重境界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即实现教学评三者的完全相融,实现目标同一化、内容同一化、过程同一化。他建议学员们在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成功标准、运用基于成功标准的项目实践学习单,来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

图文:杭州市北秀小学

审核:万嵩海、叶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