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叠加》教学设计
教学版本: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教学内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五册第4课——立体造型
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到: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本课内容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时感觉期”过渡间的身心特点。
(二)教材分析
立体造型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立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一种艺术。立体造型多有种构成方法:如组合法、折叠法等。而浙美版第五册教材中的《立体造型》一课,是初涉这个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让平面的材料站立成立体的形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美术的学习信息应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来,然后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而该教学设计的产生就是源于设计者在生活中城市雕塑与其他表演的造型中发现了一个立体造型的表现组合法——叠加。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提到的“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这一要求而设计,通过三年级《立体造型》一课进行适当改编,让学生用纸材剪成简单的形通过剪与插接的主要制作方法并加以结合身边的生活、环境的美的感染,创作出各种各样有趣的立体造型作品,共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和创作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确定立体造型中叠加这一组合表现形式的由来是发现生活中这样的立体雕塑形式颇多,选择学生生活的常见的艺术设计学习起来会觉得亲切些,怎样在运用叠加这种组合表现形式过程中运用尽量少的操作工具,于是又想到了插接这种有趣的技法。这节课围绕“翔”主题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由初涉概念到学生肢体展现及最后立体纸雕塑的完美展现,课程选择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又易到难,由无主题到有主题的方式,慢慢提升学生设计的高度,十分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时感觉期”过渡间的身心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叠加造型与设计艺术,体会美术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充分利用纸的特性,通过相同的平面形进行插接叠加的方法为学校设计一件有主题的立体纸雕塑作品。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会美术制作乐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学习剪一刀将平面形插接,与组合造型的稳固性。
教学难点: 利用纸剪的平面形通过插接叠加的方法设计制作校园纸雕塑立体造型。
教学关键: 从简单的操作直观理解,到文字与肢体的组合表现,及最后的插接叠加立体纸雕塑作品的产生,使学生感受“立体造型”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剪刀、卡纸、学生作业展板等。
七、过程设计
教 学 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师生探究与欣赏活动,感受平面形与立体形的变化过程。 1.师:你能将一个平面形站立成立体的型吗? 2.师:你还能将两个这样的平面形组合成立体的型吗?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折、剪或不同粘的方法将平面形变成立体形,当然形的变化不同,立体形的效果也不同。 4.你们还能试着不用粘合的方法把三个这样的平面形站立起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