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地球表面的地形》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年到过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本设计主要展示第二个环节片段。

二、经历目标分析

 

 

学习前经历

学习中

学习后应建构经历

亲历

旅游看到不同地形地貌,会画山;去杭州及周边玩过,知道杭州有些地方有山,有些地方很平。

看地形图尝试画山地和丘陵;出示杭州地形图,标出主城区及西南方向群山的海拔高度,学生读一读海拔高度。

根据海拔高度和外形区分丘陵和山地;杭州主城区属于平原地形,西南方向群山属于丘陵。

阅历

看书本对地形的介绍;在美术课上看老师或其他同学画各种山;在一些航拍照片或地球仪中看到地球外形的样子;在实验室或者科技馆看到地形仪或者地形模型展示

知道地形种类,完整或规范说出地形名称;知道地球表面各个地方起伏状况差异较大;看地形图,调用已有经历尝试画五种地形。

知道典型地形特点。

听历

听导游、电视等对地形的介绍;听别人介绍曾经去过地方的地形地貌的样子

知道地形种类,完整或规范说出地形名称;知道地球表面各个地方起伏状况差异较大;看地形图,调用已有经历尝试画五种地形。

知道典型地形特点。

  

 

三、用经历建构经历预案(片段)

建构过程要素

学习过程

载体设计

经历的应用和分析

再现经历

1看中国地形图,说地形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就能找到这五种地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尝试用中国地形图来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并且通过观察、比较能够把每一种地形的特征找出来。怎么进行观察比较呢?比如说高原这种地形,找出一个高原能总结出高原的特点吗?

生:不可以;要多找几个高原比较一下。

师:你知道中国有哪几个著名的高原吗?

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师:找到这四大高原,分别从上面和侧面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再用图的形式把高原的特征画出来。要找出其他地形,方法也是一样的(让学生简要说一说观察比较的方法)。

提示:两人一张中国地形图,桌上有绘图的白纸,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想研究的地形画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2.学生活动

    利用中国地形图这一实物载体,让孩子在已有视觉经历的基础上,增加触觉上的感受。

    这个环节很开放,一方面可以调查孩子对于5种地形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教师巡视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丘陵和山地无法区分,从而确定本课的难点。

伴随经历

1.统计整理地形。

师:请以这样的形式汇报:我要汇报的是()的特征。我们找到了<括号里填地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所以我这样画图。

学生汇报(用激光笔指出找到的地区)

高原,找到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地势(海拔)高,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找到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势(海拔)低,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找到了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四周地势(海拔)较高,中间低平

山地,找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太行山、阿尔金山、天山山脉,地势(海拔)较高

丘陵,找到了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地势(海拔)较低。

师:我看你们画出的丘陵和山地形态差异很大,

为什么?

生:丘陵和山地很像;

不了解丘陵和山地的区别在哪里;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关于丘陵和山地的介绍;

师:我看()组的画法有点意思,为什么这样画?

生:……

2. (出示四幅图)它们分别属于丘陵和山地。哪幅是丘陵,哪幅是山地?

生:……

师:这里有山地和丘陵的特征。我们还必须知道这四个区域中的什么信息,才能确定是丘陵还是山地?

生:知道特征中的海拔……

师:(出示海拔,相对高度,简要解释一下。再出示四幅图所在的位置)能通过地形图来找海拔吗?

师:介绍一下怎么来使用这个地形图?——看颜色

海拔在0——200米之间?谁能找到?海拔在5000——6000米?看来大家都会用了。再回到地形图上,刚才的四幅图分别在地形图上的这些位置。再请大家看实验记录单,能看明白吗?

学生活动。

汇报:1号海拔1000——2000米之间,山地

      2号海拔200——2000米之间,丘陵

      3号海拔2000——3000米之间,山地

4号海拔200——1000米之间,丘陵

 

    中国地形图上有高度表,高度表上的颜色可以分方便孩子区分不同地方的海拔高度。

 

 

 

 

 

 

 

 

 

 

 

 

 

 

 

 

 

 

 

 

 

   丘陵、山地资料

    海拔高度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如果将其用颜色、用高度展现在一张立体的地形图上时,孩子们对于海拔高度的理解就立即鲜活了。这为后续寻找丘陵和山地的海拔高度提前做了一个铺垫。

 

 

 

 

 

 

 

 

 

 

 

 

 

 

 

 

 

 

 

 

当再现的经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供载体——山地、丘陵特征表。这就是伴随经历的价值所在。一些学生没有的经历及时提供,可以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提升经历

师:要判断丘陵和山地,最关键看什么?——海拔。不仅仅丘陵和山地要依靠海拔,平原等地形的判断也可以依靠海拔。考考你们掌握得怎样了?(出示5幅图)

 

 

 

    利用白板遮挡功能,先出示海拔高度,再出示地形名称。

    科学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当孩子已经学会了判断地形的方法后,将剩下三个地形抛给他们研究,这就提升了他们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