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 | 求同存异,于共研中探索科学之路


同课异构

求同存异

在冬日的暖阳下,青蓝小学科学备课组的老师在科学实验室举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同一个教学内容,碰撞出了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王雯雯老师与李香老师共同执教四年级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锣声、鼓声、击掌声,声声入耳。

王老师从身边的声音入手,探究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运动状态,细致的实验指导,扎实的实验分析,让学生在声音的王国中做了一次奇妙旅行。

李老师用一首美妙的歌曲带学生进入到声音的世界,音叉、皮筋、钢尺、鼓面都能成为我们的实验器材,让我们在探索中让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让微弱的振动无限放大。

音叉真神奇!

鼓面咚咚响,到底是哪里在发声呢?

倪海燕老师和李慧敏老师共同执教五年级的《土壤中有什么》一课。

李老师的开放性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从实验设计到观察方法,学生们都拥有绝对的自由,孩子们用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方法,探秘土壤中的奥秘。

倪老师步步引导,从生活经验到科学观察,从实验指导到分享交流,倪老师搭建了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平台,充分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实验探究充满成就感。

这是根吗?



黑黝黝的,真得仔细观察才能看出门道。

 随后,科学组备课组长赵老师对课堂进行了点评,从教学目标到活动设计,从表扬用词到神态语速,细致入微的指导让四位老师收获颇多。



活动得到了校领导和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倪雅萍老师亲临课堂进行指导。陈刚英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虞佳老师也对这次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此次活动收获最大的就是科学组的几位老师了,来听听她们的收获吧。

赵瑞雪老师:

大家的充分准备才有了今天靓丽的课堂。虽然有许多地方还值得推敲,但大家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好。更让人惊喜的是:今天的同课异构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教研的素材。我们期待着伙伴们拿出精彩的文字整理的素材以及课堂整合的模版。同时,我们在活动中慢慢明朗了科学组今后的目标:不为名和利,只为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研究,愿这成为我们科学组的教研风格。

李慧敏老师:

任教科学10年了,这样的组内同课异构,还是第一次上。虽然今天课上还是有很多问题,但是经过伙伴们的指导,我会再改进。以往都是千里迢迢赶去听各种高质量的课,但这种课始终是别人的。感觉这样的学习很实在,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谢谢倪老师,赵老师,还有亲爱的小伙伴们!

倪海燕老师:

次和李老师一起同课异构,在备课过程中,李老师给予我很多指导,还把想到的亮点分享给我,真的特别感谢!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看到了老师们的精彩演绎,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感谢赵老师给予我们每个人宝贵的指导意见,给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感谢我们这个团队,有你们真好!

王雯雯老师:

同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上法,不同的思维可以碰撞出闪亮的火花。和李香老师的同课异构让我收获很多,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让我及时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李老师和倪老师的《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更是让我感慨课堂是五颜六色的,不同的老师,带来的课堂颜色也不一样!最后感谢倪雅萍老师对我们科学活动的重视,还有感谢赵老师以及小伙伴们的精彩点评,相信我们都会越来越好!

李香老师:

每一次能与组里的伙伴坐下来聊聊,聊聊上课设计,聊聊知识点落实,聊聊未来发展,都能让我豁然开朗。我发现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实验器材还可以这样用,提问还能这样提。这次同课异构,让我见识到了不同老师的不同魅力,也认识到自身还有太多不足。小伙伴的点评也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感谢赵老师和小伙伴们给我的宝贵学习机会。

一次经历,一次成长,

于同伴切磋中见真知,

于团队共研中促成长。

在青蓝“互动求索”的理念下,

青蓝科学团队,

一定可以走得更好、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