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京都小学优质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杭州市京都小学坐落于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畔,原名艮山门小学,其前身为建于1931年的私立云锦小学。2001年原址重建,更名为杭州市京都小学。2008年,原东园小学流水校区划归京都小学,成立京都教育集团学校。同年,被命名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学校现有教学班级36个,学生1148人,教师71人,已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生源主要来自本学区的杭州市户口学生及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现外来流动人口子女783人,占全校总学生人数的68.2%

近三年来,学校获得了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千校结好示范校、杭州市国际化办学示范校、杭州市合格资源教室、杭州市无烟单位、杭州市巾帼文明岗、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会组织、杭州市先进教工之家、下城区文明单位、下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优胜单位、下城区第二批轻负高质课改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

二、学校办学理念及三年办学规划

学校秉承“幸福教育 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上善若水 博学笃志”的校训,坚持走“若水文化 大美艺术”的特色发展之路,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探索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师生幸福、特色鲜明、蓬勃发展的杭城高品质学校。通过三年规划,将达到以下目标:

1.校园环境建设,以运河文化浸染校园氛围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硬件、软件上努力彰显“若水文化、大美艺术”的办学特色,打造成一所富有运河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2.学校课程建设,以“水文化”浸润学校课程

依托省规课题《多元 融合 创新——基于水文化引领的学校课程建设》,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高融合、重个性的新学校课程体系。

3.学生活动建设,依托运河展现京都风华

京都学子在小学学习的六年中都会学习与“运河”紧密相联的四个“礼”的课程 (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及毕业礼),参与六个节活动(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游戏节、体育节及英语节等),深化德育特色课程,培养核心素养。

4.学校对外交流,依托运河共筑共育运河梦

作为运河沿岸联盟学校的发起单位,我们将与联盟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活动,让运河文化化为恒久滋养运河儿女的精神食粮。同时,增进国际友好学校与结对互助学校的多方面联系,让运河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学校发展优势

1.运河文化浸染校园

2014年,全体教师群策群力,重新梳理完成了《杭州市京都小学新办学理念》。这既体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更全面更完整地阐释了新时期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愿景。

在新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运河文化依托“水京灵”德育活动、“水之润”跨学科课程体系等有效的载体,培养学生若水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彰显个性,为孩子们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作为古运河最南端的学校,京都小学发起成立大运河学校联盟倡议,并联合大运河沿岸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24家学校,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最大程度地整合运河文化资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合作开发,共同打造基于运河文化的校本课程品牌。

201610月,在京都小学85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以运河文化浸润学校课程”——中国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校长高峰论坛以及“南北少年手挽手,共育共筑运河梦”——运河南北两地学校精品社团建设研讨会。

学校运河文化“立足本土,南北贯通,走向世界”,在国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2.运河文化走向国际

2014年,京都小学先后与韩国明善小学、西澳潘诺斯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目前已实现多次互访。在传承运河文化的同时,学校又大刀阔斧地向着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的目标迈进。

学校每周一专门开设“京都·国际娃”、“外事接待礼仪”等国际交流课程,同时,各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国际化的思想,提升学生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学校每年举行“英语节”、访问交流、少先队主题班会等活动,将国际理解教育注入其中并在活动中不断充实,不断积累。

学校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吸引了意大利、德国、瑞士、韩国、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多地教育专家来校考察交流。

2017年学校被推评为杭州市第二批教育国际化示范校、浙江省第二批千校结好示范校。

运河文化走出区域,跨出国门,迈向了世界。

3.水文化”统整课程

2015年立项的学校省规课题《多元 融合 创新——基于水文化引领的学校课程建设》将传统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和校本特色课程纳入到学校文化引领下的课程体系之内,构建多元、融合、创新的学校课程系统。具体包括:多元体验的德育活动课程建构——水之德。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人文环境等三大主线搭建德育框架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生成的德育体验,培养学生上善若水般的品德。融合浸润的跨学科课程整合——水之润。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存在学科和学生之间的钟摆现象。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统合各门学科,还原被学科人为割裂的真实世界和生活情境,让学科知识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解决问题等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每学期设置全校性跨学科学习周,在三、五年级还会开展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周。自主创新的校本拓展性课程创设——水之色。学校依托水文化精神探索学校校本特色课程系列。分为三个领域:大美艺术、知识拓展、实践活动,演化出版画、昆曲、陶艺、剪纸等20多个精品课程、50余个社团,让每一个京都的孩子都能找到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平台。

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刊登在《上海教育》、《浙江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杭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上。

4.若水文化 六节四礼

学校深挖运河文化资源,积极打造“若水文化 大美艺术”的学校特色。学校每年开展“六节”(读书节、体育节、游戏节、科技节、英语节、艺术节)、“四礼”(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等各种与“水”文化主题有关的特色活动,借助多方资源,举办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这些极具特色的校园节日,不但是学生活动的有效载体,也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的契合点。孩子们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全程自觉参加,在活动中不但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学到了一技之长,而且砥砺了品格,养成了敢尝试、肯钻研、善创造的优秀品质,将为他们今后的幸福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展望

1.学校的快速发展与教师成长的矛盾

学校近年来发展迅猛,无论是学校规模还是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教师队伍的成长始终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脚步。虽然学校有全员参与省级课题研究、新教师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星级教师每月展示等一系列教师校本培训举措,期间也涌现出了一批区域或校内的名师,但是优秀教师人数还不够多、质量也不够高。造就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将是京都未来三年中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今后,关于教师成长将做到三点:严把进口关。在教师招聘时尽可能广泛宣传,细致工作,将高素质、高学历、专业好的考生吸纳到京都的队伍中来;鼓励教师流动。利用当下名师流动的利好政策,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到京都来;广泛培养加集中打造。在全员培养的基础上,每年集中培养1-3位青年教师。

2.如何将特色项目打造成特色品牌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京都运河文化、课程整合、六节四礼等特色项目均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还没有达到特色品牌的高度。这也将是京都今后三年中应该努力的目标。

未来,我们应将我们已有的特色项目进行提炼、整合,挖掘高校专家团队、广大师生、家长的力量,积极找寻特色项目中的精神共通点,从学校文化、课程研究、学生活动入手,促进学校品牌的积累与发展。


杭州市京都小学  

20171211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