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社会变了,还是我变了,总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好管,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极强,知道的东西也比我小时候要多得多,你让他好好学习,他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来逃避,还有无数拒绝的理由等着你,最决的,就是趁你不注意,逃之夭夭。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新鲜玩意、娱乐享受而又自由反叛的年代,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真是让我和家长头痛的大难题。

寒假前,学校布置看《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因为书是引进版权翻译出版的美国亲子教育的畅销书。起先我对这书没什么好感,毕竟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都不一样。看了开头,我更是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中国的孩子对遇到同样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怎么套用这种教育方式呢?但因为是“作业”我不得不继续往下看,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不为人父母,永远不会懂得父母的艰辛,不设身处地无法体会其中的奥秘,很快我就找到了其中有和我目前我状况类似的章节,比如,第一章讨论了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作者认为,我们想要让孩子行为正确,首先必须接受他们的感受。卡通漫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方式,同时也给出了会让孩子有令人满意回应的新方法。那些错误的说话方式竟然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经常都在使用的,有的也是我经常在班中使用的。

比如每天中午我都组织班上学生看课外书,有的孩子就没个定性,每本书拿在手上都不足2分钟就说:“这本书不好看。”“这些书太没意思了。”我会说:“你根本没静下心来好好看。”。孩子说:“我不愿意看这些书。”我又会否认他的想法,说:“这里可能没有你喜欢看的书。”其实我这样否认学生的情绪的教育效果并不好,学生听了我的话不但没有了看书的欲望,甚至会感觉很无趣。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沟通方法,只有当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时,学生才会觉得受到鼓舞,会继续努力。

记得二年级上半学期的时候,我们班轮到了国旗下的讲话,我早一个星期就安排班里口齿伶俐的班长上台讲话,只见国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但此时要演讲的班长却迟迟没到场,眼看全校师生都在等着,我和同学们都非常着急,平时不迟到,为什么关键时刻迟到?我很生气也很着急,临时找了同学上台读了演讲稿,因为是没有事先准备,演讲稿读得乱七八糟,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说我只定会狠狠的批评这位迟到的同学。

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教室,同学们一声不吭,目光看看我,再看看迟到的班长,他们心里都在想:张老师这回非发大火不可,班长大概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等待着我的批评。可事实并非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我却逆学生心理、反其常规思维、心平气和地对同学们说:“班长为了搞好这次演讲,已经准备了好长时间,经过多次反复练习,也做好了为班级争光的设想,据说昨天晚上还练了好长时间,只是她由于心理紧张,才起晚了,但她的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全体同学学习的,相信同学们会原谅她的,班长也一定会因此感到对不起班级和同学们的”。掌声响了,同学们脸上纷纷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班长眼里也含满了泪水。

不难看出,对事情的处理,我采取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指责,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了换位思考,以心交心、以情育人的工作方法,这样做不但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体现出了老师的宽容与豁达,也使学生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老师的理解、关心和爱护,体会到老师对其人格尊重的“暗示”,从而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促其发奋努力,不断进步。

似乎我懂得了什么,我知道人都是有情绪的,不光光是大人有,孩子更有。我也会因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无处发泄而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愈演愈烈的趋势。我希望有人认可我的痛苦,我的学生们也是一样的,我明白了当我的学生发生的不良影响时,我想想自己的心境,我也希望有人呵护、指导和认可,我把自己的需要给学生,我相信我最终会赢得孩子真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