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课文,特别讲到为解开蝙蝠夜间飞行之谜而进行的三次试验,很容易就上成一堂科学课。但,若仔细研读课文和相应的语文学段目标,还是能找出很多“科学”背后的“语用”,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课堂实录片段:
一、质疑课题,练说主要内容。
师: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用笔划出。
师:找到那句话了吗?
生: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师:(呈现: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由这句话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1:蝙蝠探路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2: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它探路的方法的?
生3:科学家怎么会想到去研究蝙蝠探路呢?
生4: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有什么联系?
生5:怎么模仿的?
生6:雷达是什么样的?
师:同学们大概提出了这么些问题。
(呈现:科学家怎么会想到去研究蝙蝠探路呢?
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的?
蝙蝠探路的方法是怎样的?
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有什么联系?
……)
师: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圈画出最关键的语句,然后试着把这些答案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1:为了弄清蝙蝠在夜里能飞行的原因,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证明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师:说得不错,那人们为什么会想到去研究蝙蝠呢?
生2:因为蝙蝠在夜间飞行很厉害,科学家就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知道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师:你根据答案把课文的重点都找出来了,真棒。
(相机板书:夜间飞行本领高——试验和研究——揭开秘密——模仿)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着板书)像这样的课文,我们从课题着手,找到关键句,质疑补充,就能基本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也可以试着用一用。
二、抓住关联词,进行仿写练习。
师:(指着板书)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到底有多厉害。哪一段具体写了它这一本领?
生:第三段。
师:(呈现第三段)请男生来读一读。
师:再快速地浏览这一部分,从哪感受到它的飞行本领高的?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圈画,做批注。
生1:我圈出了“特别”,说明不是一般的厉害。
师:你来读一读。
生2:它无论怎么飞都不会撞到。
师:无论怎么飞?想象一下,会怎么飞呢?
生2:往上飞,往下飞。
生3:屋子里放满东西。
生4:屋子里缠着细线它也不会撞到。
师:是啊,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真厉害,读出你的赞叹、惊讶。(突显关联词)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蝙蝠的厉害之处,齐读。
师:(呈现:蝙蝠的夜间飞行能力特别强。无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吗?
生:蝙蝠的夜间飞行能力特别强。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后面这半句:即使……是对前半句无论什么东西都不会相撞的补充和强调。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蝙蝠的夜间飞行本领真的很厉害。
师:让我们用课文中的方法来夸一夸壁虎这个能飞檐走壁的高手吧。
(呈现:壁虎是个能飞檐走壁的高手。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行走自如,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来说一说。
生1:壁虎是个能飞檐走壁的高手。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行走自如,即使是在光滑的镜子上,也不会掉下来。
生2:壁虎是个能飞檐走壁的高手。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行走自如,即使是在天花板上,也不会掉下来。
师:说得真好,即使再光滑,再陡的地方都不会掉下来。同桌再交流一下.
师: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事物也是具有鲜明的特性的.咱们来挑战一下,看自己能不能运用这组词语来写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拿出作业纸,看看能不能来挑战一下二星或三星级的作业,实在觉得有困难的可以完成一星级作业,看看能不能把它写完整。
(★:壁虎是个能飞檐走壁的高手。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行走自如,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子的生命力很顽强。无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__________________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谁来读读你完成的?
生1:种子的生命力很顽强。即使是在沙漠里,也能发芽。
师:是的,哪怕只有一点点水,也能发芽。
生2:种子的生命力很顽强。即使是在石头缝里,也能钻出来。
师:真厉害,只要有一点点缝隙,它就能钻出来。
生3:蚯蚓的生命力很顽强。即使被砍成了很多段,也能活。
师:真的吗?这个老师还真不知道。
生3:真的,我在书上看到过。
师:蝙蝠探路的方法是怎样的?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研究。
反思: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学应注重它的人文性还是更应注重工具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或者说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美好境界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用”。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要结合典型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目的地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在篇章结构、语言叙述、表达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常的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教学科学性、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时,切忌上成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一定要把重点放在“语文味”上。如《蝙蝠和雷达》这一课,三次试验其实介绍得很清楚,并不是课文的难点,并没有必要再次进行试验。那么重点放在哪呢?这一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知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还可以这样做:由题目至关键句,进行质疑、提炼,从而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主要内容,更试图让学生习得一种方法。长此以往,我想把握主要内容也不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在写蝙蝠的本领高强的段落中,让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描写的语言上,关注“无论……即使……也……”这一组关联词。用上了这组关联词,让我们对于蝙蝠的这一特点就更加明了了。那能用上这组关联词写写其它事物的特点吗?如能好好地利用进行练写,不仅对于理解内容有帮助,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的语文小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它不面面俱到,而是围绕一个重点,既降低了难度,又将训练落到实处,可谓简单实用。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就像我设计的一星、二星、三星作业,每个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后都会有所得,而且对于这组关联词在表达上的作用也会体悟、掌握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