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得益于法
朱燕萍
时下,语文教学中最流行的莫过于“儿童阅读”了。很多语文教师都意识到儿童阅读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更是挤出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去阅读名家名篇。其目的就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让他们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诚然,阅读必须以兴趣为先,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仅仅只有兴趣,不关注他们阅读方法的习得,那么孩子们只会囫囵吞枣,阅读也就停留在了表层。他们不了解书中的精华之处,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阅读就不能带给他们很多的启发与思考。因此,也就产生了课外阅读的导读课这一课型,很多老师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与孩子们聊书,在聊书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本学期,我与孩子们共同阅读了林海英所写的《城南旧事》一书,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分享阅读的收获。下面,我就以交流课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记忆大搜索”——说说我最喜欢的故事
师:林海英所写的《城南旧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大家阅读之后都有很多感受想与伙伴们分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南旧事》,去感受英子的童年生活。
师:这本书一共介绍了五个故事,请你将故事的题目与对应的人物连一连。
课件出示
惠安馆 “小偷”
我们看海去 秀贞、妞儿
兰姨娘 宋妈
驴打滚儿 兰姨娘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爸爸
(指名学生回答)
师:请你与同桌简要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同桌交流——指名说
师:你发现了吗?这些故事之间藏着什么秘密?
生:这些故事的人物都与英子有一定的关系。
生:这些人都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英子,甚至是永别。
二、 “主题确认”——探究人物的喜怒哀乐
师:《城南旧事》这本小说一个孩子的见闻和所思所想,用朴素、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几件令人难忘的童年往事。相信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肯定能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现在请你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觉非常开心,哪些地方让你感觉非常忧伤。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故事。
出示表格:
读书的感受 |
读到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
说说你的理解 |
开心 |
||
忧伤 |
学生整理自己在书中的批注(批注写在了便利贴上),与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
三、领悟方法——探究文本语言形式
师:本书中有许多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物,有主人公英子,还有妞儿、秀贞、兰姨娘、宋妈等,他们都是真实可感的人物。猜一猜:下面的片段分别写的是谁?你体会到了什么?
片段一:
他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他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他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脚,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着我的哭声。
片段二:
她圆圆扁扁的脸儿,一排整整齐齐的白牙,我最喜欢她左边那颗镶金的牙,笑时左嘴角向上一斜,金牙便很合适地露出来。左嘴巴还有一处酒窝,随着笑声打漩儿。她的麻花髻比妈的元宝髻梳得俏皮多了,看她把头发拧成两股,一来二去就盘成一个髻,一排茉莉花总是清幽幽,半弯身地卧在那髻旁。她一身轻俏,掖在右襟上的麻纱手绢,一朵白菊花似的贴在那里。
片段三:
她叹了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犟,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儿咳,您还是那鸭儿梨炖冰
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
生:片段一是描写英子的爸爸。这一片段中主要抓住英子爸爸的动作,表现他当时看见英子不肯起床,非常的生气,打得很凶。
师:是呀,作者将爸爸的动作描写得淋漓尽致,仿佛把我们也带到了当时的情景中。
生:片段二是描写兰姨娘的。我觉得兰姨娘非常漂亮。
生:我觉得兰姨娘很高雅。文中说她:“一排茉莉花总是清幽幽,半弯身地卧在那髻旁。她一身轻俏,掖在右襟上的麻纱手绢,一朵白菊花似的贴在那里。”
师:这一段是关于兰姨娘的什么描写?
生:外貌描写。
师:你觉得这一段外貌描写怎么样?
生:这一段外貌描写抓住了兰姨娘的特点。
师:是呀,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就要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这样才能凸显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反思】
一、理清人物关系,了解故事内容
新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试着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要了解故事的内容,首要的是了解故事的主人公。而对于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来说,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是读懂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环。读的时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如不搞清楚,就会读得晕晕忽忽,甚至一头雾水。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心里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以帮助他们理清故事的脉络。《城南旧事》一书中,虽然小英子是故事的主人公,但是文中也还存在许多人物,如:宋妈、兰姨娘、秀贞、妞儿、“小偷”、爸爸妈妈。在交流课上,通过连线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梳理文中的人物关系,了解故事梗概。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运用人物结构图帮助自己阅读。对学生以后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这些人物众多的作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人物情感
新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作家在写这本书时,总会投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或表达某些见解。这些都蕴含在故事里,折射在故事的人物之中。故事中各种人物的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总是牵动着孩子们的心。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阅读感受也不尽相同,需要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互相交流,畅谈自己个人的阅读感受,这样更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因此,在交流课时,我设计了“请你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觉非常开心,哪些地方让你感觉非常忧伤”,让孩子再次回到故事里,去寻找那些感受深刻的句子,特别是关注当时阅读时的批注,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这一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子来感悟文本,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将这一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很好地联结起来,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基础。。
三、品析精彩片段,探究文本语言形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于作家写了什么,却忽视了作家是怎么写的。前者是内容,后者是语言。我们大力提倡让学生大量阅读,难道仅仅是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一个个美好的、感人的故事吗?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阅读,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的同时,能够学习这些大师的精髓——语言表达。每一位作家他的人生阅历、生活背景不一样,因而写出来的作品风格迥异,是孩子们学习写文章的很好材料。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本作品中作家的写作特点,并能适时地引导孩子进行模仿。《城南旧事》一书中,作者善于用朴素的白描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三言两语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也是我们五年级学生习作的重点。在教学时,摘录书中精彩的片段描写,让学生细细品味,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感受其表达效果。在感悟之后,让学生试着抓住一个人物的特点,选择一件小事描写,将其性格、品质展现出来。这样的课外阅读,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情感上的熏陶,更是语言文字的习得。
附:学生的片段描写
老爷爷把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从衣兜里抽出来,开始炸豆腐。他的动作是那样娴熟:打开平底锅的点火开关,倒了一点油,拿出两块豆腐,摊在上面。“嘚嘚嘚嘚”,手一来一去挥了下,就用铲子把两块豆腐分成八份。等一面金黄了,再迅速翻到另一面。不一会儿,另一面也变金黄后,他洒上调料,翻炒一会儿,然后用铲子把豆腐分成两排,按住。手里变魔术似的多了两根竹签,一插,刚好全部串起,不偏不倚。
——孟涵
我刚想说些什么,小蕾竟从我手上一把夺过钱包,飞奔起来。等我反应过来,她已经跑出去好远了。我赶紧追上去。只见她正焦急地问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这是您的钱包吗?”“不是的,小姑娘。”老奶奶笑着摇摇头。小蕾听了,非常失望,眼神着急地望着四周。这时,我们发现一个脚步匆忙的大姐姐,就迎上前去。小蕾问:“请问这是您的钱包吗?”“不是。”大姐姐匆匆说一句,就忙着赶路了。小蕾绕着公园跑了好几圈,路上问了无数人,每一次的结果都令她从满怀期待到失望不已。我们折腾了半个小时,却仍没有找到钱包的主人。因为剧烈奔跑,小蕾气喘吁吁,脸颊红彤彤的,额头上满是汗,衣服也湿透了。
——童昱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