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9月份学习内容
发布时间:2008-9-17

新阶段  新观念  新课题

——在下城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的讲话

浙江省教育厅  张绪培

尊敬的下城区各位领导: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到下城区来跟大家聊教育。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三个话题:

一、新阶段

党的“十七大”是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十七大”报告中有一个十分醒目的新词汇——新阶段。那么教育在这个新阶段中的表现是什么?我想,我们可以从3个纬度来看教育的新阶段。

第一,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过迈进

我们国家最大的国情是人口过多。温家宝总理讲过,我们国家任何一个小的错误乘上13亿,这个错误就比天还大。任何一个成就,除以13亿也就没有了。据人力资源部预测,我国人口将会在2030年出现最高峰,到时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就感觉到我们国家地不够大,物也不够博,中国人均资源是相对贫乏的国家,即使是水资源也是很贫乏的。我们在浙江可能感受不深,在西部感受就会很深刻。最近,四川地震一直波及到陕西、甘肃等地区,有关部门把甘肃的英雄老师们请到上海,住进宾馆,给他们放好一水池的水,让他们洗澡。这批教师看到这一水池的水哭了一个晚上,因为这一水池的水在他们那边够一个人用上半年了。

但我们同时发现,我们国家可供开发的资源——人力资源,是十分有潜力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如果我们的老百姓都是文盲,都没受过教育,那就是一个包袱。今天我们宣布,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人力资源大国这个行列,其标志是全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换句话说,从今以后,中国不再有新的文盲。浙江、杭州更不用说了,按照吕省长的说法,就是要让浙江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15年教育,而且是要接受优质的15年教育。我们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力资源大国阶段。但是,作为人力资源大国,光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字、传承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还不够,因为我们要在本世纪振兴中华民族,要将中华民族置于世界民族之列。

目前,我们经济的发展碰到了两个大的瓶颈:一是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要改变。我们30年来发展很快,GDP增长很快,经济发展很快,主要靠什么?大家都知道。但是能源问题,污染问题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从某种角度讲,最近的宏观经济调控,其意图就是要淘汰一批生产密集型的附加增值低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我们主要靠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弄的很累。现在在世界上最紧张是各国的工会组织,因为他们的市场被我们占领了,我们依靠低成本,用价格低廉去占据市场。现在看来,低价发展也不能发展了,因为一直走这条路,意味着中国老百姓富不起来。所以我们应该要看到30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惊喜成绩,我们没有被世界边缘化。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被边缘化,就是你的存在与否在世界上无所谓。中国已融进了世界经济大循环,而且分得了世界大循环中的很大一块。经济学中我们讲究“微笑曲线”,一个产品最赚钱的是两头,前面一头是自主开发、产权开发,后一块是国际市场的占有和销售。

中央对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大国花了60年的时间,主要是后30年,任务是让每个人都有书读,但现在看来还是满足不了中国市场的要求。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人才的要求起码有下面几点提示:必须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人才。大家注意到,十七大已经把创新型人才写进了报告,我们都知道,这是中国教育之痛,中国人在创新思维上的缺陷反射出教育的问题。我们还要培养一大批创业型的人才,要有一批懂经营,具备国际视野 ,能够开发市场有这种开发能力的人才。我们还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主要体现在能动手,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能解决管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同时,还需要数以万计的劳动型人才。这是对教育提出的新的任务,也是一个新的角度,因为我们的人才还满足不了社会的后期发展。

第二,社会外延和内涵发展的关系

20年我们要解决有书读的问题,主要精力是在扩张上做文章。这几年浙江突破了两个瓶颈:一是初中升高中,现在达到了97%;二是高等教育,现在一年招生将近20多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8%。“十一五”规划预测不要再增加大学,将现在的大学招满,将达到40%。一个地区,大学毛入学率达到45%,国际规定这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就普及了。在去年的人代会上,省政府宣布浙江的教育实现了两个跨越:一是基础教育15年的普及,增加3年到高中了。二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迈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样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花了150年的历程,而我们的国家只用了几十年,因为太快所以矛盾增多,矛盾的起因是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精英主义阶段。按照鲁省长的说法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大家知道美国是最不喜欢横幅上街、刷标语的国家,但是美国教育部的门楣上就是一条标语——“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因为他们的教育早我们50年,实际上早我们60年进入全民普及的基础教育。“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是美国一个著名的教育法案,把这个法案的名字写在教育部的门楣上,表明了美国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新的阶段,我们要站在新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情,区别过去的教材,来集中普及全民的教育措施和观念。浙江省暴风骤雨式的教育建设在我们这个系统基本结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级各类的内涵发展。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在指正我们的高等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有很多问题。但是不能用十年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与现在的相比较,不是同一个概念。十年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6%,现在接近于60%。所以内涵发展要研究如何发展,发展什么,质量标准到底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普及教育推进

我刚刚提到,教育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么是否可以从这样三个角度去看我们的教育:首先是人力资源的大国向强国迈进,第二是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迈进,第三是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全民普及的阶段。

二、新观念

第一,教育为了育人。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为了考试。从教育的本义来讲是为了完成人的社会化。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不开社会,所以教育的本义是为了育人。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是从这一角度命题的。二是人本功能。教育是为了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我们有一段时期把这两个功能对立起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强调人的人本功能,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工具论,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其实,这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只有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两者是有机的结合。而现在的教育,也都没有完成好这两个基本的功能。比如说,二十一世纪的劝学篇,从家长到老师,天天在劝孩子好好读书,我们的劝学篇和韩愈的劝学篇天差地别,拿掉了原本华丽的外壳,只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劝孩子读书,是把读书当作一块敲门砖,所以我们的孩子到了大学就不读了。去年“五一”,中央电视台的专题电视片“新浙商”,对新浙商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最后作结论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纵观新浙商,他们的文化层次都不高,大部分是小学和中学。他们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们的创业创新精神。”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有多少的创业精神?还有多少的艰苦奋斗?现在的孩子已经无法体验千辛万苦的感受,这是一个大问题。

到底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从什么方面引导他们去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基础教育的任务很明确,有四根“台柱子”:一是学会学习。要让孩子学会学习。知识爆炸以后有两种教育观,一种是知识多的不得了,快让孩子学吧;另一种主流的观点是,知识显得不太重要,知识存在的周期变短,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宽广更便利,所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学习,这是最重要的。企业是有寿命的,而人的选择会更充分。谁学会学习比知识更重要。二是学会做人。一个人的人品在小时候没打好基础,长大了就来不及了。因此这是一根很重要的台柱子。三是学会做事。现在的孩子只会写作业,不会做事。四是学会相处。也就是社会适应的问题。这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原因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过去的孩子在打打闹闹中学会了与人相处,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社会适应是一个大问题。出国的留学生很难进入外国的主流社会,这与我们的社会适应问题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孩子的大量问题是由社会适应引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一个人健康不健康要综合考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表现。社会适应能力差,就是不健康的一种表现。这四项任务是要基础教育完成的,但反过来,基础教育对其关注了多少?我们关注的最多的是考试成绩。在新的阶段,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教育终究是为了人,为了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是比多几分更重要的问题。

第二,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公平

当教育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不会有人想社会公平的问题。当一个阶段教育普及的时候,这个问题很自然成为社会问题。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阶段了。温家宝总理讲,教育公平应该作为一个基本问题来看,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教育公平绝对不是让每一个人都接受一样的教育。我理解,教育公平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机遇公平。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在相对均衡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就是解决“有教无类”的问题。哪怕一个人被关在监狱里,失去了自由,但是没有失去受教育的权利。越是在监狱里面越是要受教育。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过程。第二层次,过程公平。我们的基础教育是矩形的一个教育阶段,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前我们的观念是在寻找能够教育的学生,怎么寻找呢?就是淘汰,初中淘汰一批,高中淘汰一批。但现在是普及教育,现在我们做的是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这也就对教育的多样性,对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教育标准,这就要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但是这种不一样,只是智能结构的不一样。人是有差异的,如果搞艺术的人逻辑思维很强的话,就搞不了艺术了。第三层次,结果公平。因为孩子不一样,所以孩子的潜能不一样的。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就是“人尽其材”的教育。我们现在就要朝这样的目标去努力。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两个变化:一个就是学校里的班额越来越小,就是小班化,就是让教师注意到孩子的个性差异。第二就是教育组织形式的变化。就是让孩子到中学以后有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就是把必修课的课时减下来,把选修课的课时加上去。之所以要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因为有人是差异的是不一样的。教育进入了全民普及的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成了大众化的教育。

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在“社会建设”的首位,我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教育放进社会发展中。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小孩子的教育。有一次,我到农村去调研,有一个农民讲了一段话,讲得真的是太好了。他说,父亲是梁,是家里的主心骨,没有父亲,家里就没有了顶梁柱。母亲是墙,是抵御风寒的,没有母亲,家里就没有温暖。孩子是窗,是全家的希望,没有孩子,家里就没有未来。所以我觉得一个地区能把教育搞好,能满足大众的要求,这个县区就是最好的。近年来,为了使下城的教育再上一个台阶,区领导很重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三,要按规律办事。

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往往我们就把规律给遗忘掉了。对教育来说,按规律办事有两点要求:一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二是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大家都知道规律只能被发现,不能被缔造。现在我大声呼吁全民都尊重规律,都要按规律办事,对规律要有敬畏感。这次奥运会我们国家成绩很好,记者采访体操队7块金牌中拿到6块的原因,他们对体操教练说:“恭喜你,魔鬼教练。”刚开始那个教练还在笑,但一说魔鬼教练,他一下就把脸翻下来了。他说,我们拿了那么多的金牌不仅仅是魔鬼教练,还要按科学办事。这里面有科学,有学问,有规律,光是靠魔鬼训练是拿不到这么多金牌的。这启示我们,任何事情要成功,必须要按规律办事。

规律是很朴实的,也是一个整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在发展,而是畸形地在发展。我一直讲,素质教育和学业成就是不矛盾的。德、智、体、美、劳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应该说学业成就就在素质教育之中。我们上个月去安全大检查,到了一所重点中学,学生刚好在吃午饭,吃得一片狼籍。有的吃了两口就扔在桌子上了。我们有一个处长忍不住了,问:粮食怎么能这么糟蹋?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把碗筷收拾掉?校长在边上解释说食堂都承包出去了。意思是亏是承包者亏,碗筷反正有人收,孩子的主要精力是读书。他就不知道,饭吃不好的人书也读不好;他就不知道,不珍惜饭的人今后他就不珍惜劳动。事实也证明,这个学校这几年高考成绩没有好过,升学率很低。我经常讲,中国为什么总是富不过三代?中国的教育是要检讨的,人一富了之后,家长就宠孩子,什么都随他去,实际上他就把你传给他的东西全都糟蹋了。我们看到欧洲好多国家的父母财产不愿意传给儿子,死了之后就捐给社会,儿子反而成器。这也说明,德智体美劳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我一直喜欢用这个比喻,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片面地理解毛主席“以粮为纲”的精神,片面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有点土就要拿出来种粮食。我们十八岁闯关东的时候,只要有大米根本不要菜,有时候一顿吃几大碗米饭也吃不饱,因为没有油水。我觉得全面发展,“粮食”就在其中,学习成绩也在其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教育需要合理的节奏。快慢强弱松弛,农民有一个道理,砍柴不误磨刀功,现在我们好多搞教育的同志认为,运动量越大越好,党校的老师上课多好,上午听听课,下午讨论讨论,有时候我在教务处门口写“下午继续上课”,他们就“起哄”,我说“记住,你们的孩子就天天在这样遭罪”。家长还嫌遭的不够,晚上还要加班加点,人是要崩溃的,而且绷的太紧是没有效率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轻负担高质量实际上有可能的,我们要把这个辨证的关系摆好,现在有些学生动作很慢,源头就在家长。所以我说要让孩子有节奏的生活,动的起来静的下来,要让他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玩也是学习。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我觉得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动手能力是一大问题。我带杭州最牛的校长到美国去,他们要看美国最好的学校,后来到了对方推荐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接着又来到一所中学,美国校长带我们去了一个工棚,工棚里停着一辆汽车,一架飞机。校长说,这辆汽车是学生制作的,刚刚参加过全国的太阳能拉力赛,飞机是全校4个社团的学生共同完成的。这些学生,有人筹措资金,有人搞法律援助,争取保险公司投保,有人研究动力,有人搞流体力学、设计外壳。令我们惊呆了:人家的学校的动手能力是这样在培养的。我们的留学生到了外国怎么和他们比?他们的校长最后说了一句话:学校是让孩子做梦的地方,而学校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梦想成真。现在我们的孩子是我们不准他做梦,只要把成绩搞上去。没有梦,创新精神哪里来,所以我感到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能不仅仅靠学校一家能够完成,由整个社会体制所造成。

兴趣是源动力。兴趣是最好的源动力,要让孩子找到最好的志趣。现在,我感到我们最失败的是孩子到了大学还不知道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今后该从事大概哪一类的工作,没有想法,因为我们的家长太不放心,都帮他们包办了,专业是高考分数定的,我感到这是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厚厚两本书的经历,我看了之后,发现没有共同的归因,有的出身很贫寒,有的出身很高贵,有的从小在私立学校培养大,有的就是很普通的公办学校长大,为什么最后都能拿到诺贝尔奖呢?但有一个交集,就是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东西入迷了,然后一直钻进去,就“钻”出来一个诺贝尔奖,对人类有了较大的贡献。他们说,他们并没有想到会获得诺贝尔奖,因为“我们并没有为诺贝尔奖而奋斗”。我们怎样让孩子真正找到志向和兴趣所在?学生社团不失为一个好的载体。比如,杭高的学生社团搞得相当活跃,有声有色,他们为国际天文大会做翻译,翻译得相当好。而这些孩子的成绩也是非常棒的。

评价问题。有一个例子,两个母亲评价孩子投篮。中国孩子投进了9个,只有1个没有投进。“说明平时还不够努力,你不是投到过10个的么?”这是中国妈妈的话。美国孩子只投进了1个,美国妈妈说:“好孩子,你还能投进1个,说明你有这个能力,好好干!”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我觉得很值得回味。我们大样本的心理测试调查,这一批所谓的好孩子心理问题是最多的,他们是最郁闷的。稍微有一个闪失,老师就会找他谈话,实际就是一次失误。我们的评价过早地把孩子打到地狱里了。这是观念问题。

三、新课题

第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课题。

应该讲,这个课题下城区解决的是不错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的过度紧缺,我们反对教育资源的过度集聚,包括硬件和软件。为了达到均衡,我们要办好每所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和平民化,这个应该说下城区这几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教育集团、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办好每所学校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向,是希望学校能够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教育的多样化可能要作为我们下个阶段教育的指向,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在全省范围内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像经费保障很重要。下城区的经费保障应该讲也是很到位的,特别要祝贺下城区这几年经济增长,财税、税收情况良好,为我们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义务教育还有很多东西要加大保障,比如说现在学生很多是关在学校里,比如说教师的保障,让他们的收入接近我们公务员,还有学前教育啊,我们还有很多花钱的地方。另外,像下城这个地方区块也不大,是不是可以考虑区域内校长、教师的适度流动制度。全世界为了解决教育均衡都有很多招数,其中最灵验的招数就是教师的流动。还有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关注弱势群体的问题,下城区弱势群体教育工作做得很不错,如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都能享受充分的教育。另外两个方面还要继续研究:一个是外来民工子弟的问题,我不赞成因为读书来打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好还要进一步考虑。第二块就是学习有困难、心理行为有偏差孩子,要为他们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教育,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看到自身的健康。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全省来讲有很多命题,首先是高等教育,要办好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就要办出高职的第一流,教学型就要办出教学型大学的第一流,研究型大学就要办成研究型大学的第一流。

对学前教育可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最早对学前教育的拉动是对妇女的解放。我们中国对学前教育一直是不重视的,但现代的研究表示学前教育很重要,“三岁看到老”是有道理的。到了四川乐山,一般都会让我们参观郭沫若的故居,一到郭沫若故居,我就发现这么大个地方出个名人绝对不是偶然,郭沫若家里专门有个院子叫“三岁启蒙”,这充分体现出学前教育很重要。但是学前教育不是叫我们提前识字和算术,学前教育有它应该干的事情。中国的教育改革搞了这么多次,我们也失败了好多次,究其原因,就是一个违反教育规律的毛病。我们老师想超越,幼儿园想把小学事情干掉,小学想把初中事情干掉,初中想把高中事情干掉,最后谁都没把事情干掉,反而把孩子耽误了。所以学前教育希望引起进一步的重视,这个学前教育我希望政府给点关心就能灿烂,因为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它是成本分担机制,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所以不是像义务教育那样,要政府把它包下来,但是政府必须对学前教育有投入。这个投入用来干什么?就是保证各级各类幼儿园能够健康发展、上台阶。这里很重要的就是我想对民办幼儿园的辅助形式,要让幼儿教师的待遇得到保障和提高。

对于初中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初中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中最辛苦的一段教育,要充分理解初中校长和老师。初中的孩子处于青春的躁动期,开始有叛逆精神,开始要独立,这是最难管理的阶段。和高中比,它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能收一分钱,它的运转和高中没办法比。初中老师的职称都和高中混在一起,初中老师比较吃亏。

另外,教育内部也要协调,各级教育之间有个协调发展的问题。

第三,坚决推行素质教育。

教育是个复杂的问题,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教育提供和创造环境。“素质教育是全部教育的主题。”文化背景,发展阶段都对素质教育有很多制约,但是我们还是要有所作为。一个社会始终是一个分层的社会,这个社会就是落后的社会。只有到了一个分类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形态才是进步的。党中央正在做这件事情,比如撤消人事部,将其并入劳动保障部。“五一”前夕,温家宝在宁波开会去一个退休的老工人家里走访,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我们要做的是:第一,政府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光“分数取校”、“分数取老师”。即使是分数,也要区别是怎么得来的。教育,说到底就是学生观、教育观、质量观。所谓教育观,就是用什么手段来实施教育。第二,政府有责任教育家长明确家长的职责,使家庭、社会、学校教育间形成合力。家庭教育的任务一是亲子,要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最温暖的港湾,肯和家长讲心里话。家长要和孩子对话,去听他们的想法,去引导他们。二是文化传承,就是教孩子做人,帮助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潜移默化,在平时的言谈中把这些理念传递下去。同时,学校要向家长、社区开放,家校间求得更多沟通和了解。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沟通最好的平台,家长会是研究怎么共同教育、培养孩子。义务教育要和社区结合得更紧。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包括校园周边环境和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用书、老师讲、家长讲,都是教育,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教育是影响,因为身教胜过言教。从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一个地区如果和谐,这个地区出来的孩子坏不到哪儿去。另外,就是如何进一步扩大校外活动空间,为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希望家长、社区和我们的领导一起来关注新课改。哪个国家对课改最重视?是美国,美国把教育看得非常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进行新的课程改革,要统一理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课程改革。

最后,对下城区区委区政府和区里的各个政府部门、街道对下城教育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希望下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势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