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一篇规范的论文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盛群力访谈
      
写作论文是教科研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前不久结束的2006年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部分评委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论文,仍存在写作格式不够规范的毛病。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请他就教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规范的教育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记者:在终评会议上,您指出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格式不规范。能否请您告诉读者,教育论文有没有可供参照的格式标准?
       盛群力: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国家早就出台了统一标准。但这一标准条款既多且细,教师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必要逐条记住。国内的各类主流学术刊物,在多年办刊过程中,也根据自身专业领域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编排格式。它们遵循国标的宽严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即为了信息传递的便利、观点交流的顺畅,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教育教学论文和其他专业领域的论文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异,教师写的论文与在校学生的论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格式可以互相套用。我建议大家,最简单的办法是,从有影响的学术网站或刊物上选择一篇论文作为模板,像临摹书法一样,依葫芦画瓢,只要基本格式上不要闹笑话就可以了。
      
记者:教师仅仅因为写作论文格式不规范,导致他们的优秀思想无法被同行承认,珠玉委于道路,是否是一种学术损失?
      
盛群力: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固有的格式,内容和形式永远是统一的。从总体上看,论文写作水平与理论研究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论文格式的混乱,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研究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局限,缺乏经常的专业学术训练,至少是对写作不够重视。其实,正如我前面所讲,论文保持一定的格式规范并不太难,做一个有心人,模仿一下范文就可以。一篇论文只要基本格式正确即可,细节上稍微有一些差错在所难免,也是无伤大雅的,还有编辑这道关可以帮你修正。而面对一篇差错百出的文章,编辑一般只有两种选择:退回修改或者弃而不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教育信息报》的推动,一线教师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论文投稿自然也就增多了,这里面很容易发现好文章,那些行文不规范的文章肯定会被忽略,连退回修改的可能性也很小。注意论文规范和遵守交通规则是一样的,司机不懂交规没法上路,作者不懂得用规范的文字写作,观点再好别人也无法看到。况且,观点是用文字总结出来的,一篇文字粗糙失序的文章,未必会有什么好的观点。
       
记者: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以多少字数为宜?
      
盛群力:上次有的评委认为,一篇论文不宜超过3000字。但我觉得可以适当放宽。虽然理论文章言简意赅很重要,《孙子兵法》一个章节只有寥寥几行,但这样的水准普通人是难以达到的。老师们要把一个问题阐释清楚、充分,甚至深刻,在字数上要求不能太高。
      
记者:在评奖的论文中,有个别是调查报告、教案实录、教育随笔等,是否符合论文的体例?
      
盛群力:从本质上说,不管采用什么体裁,不管表现形式如何,它们的内容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宝贵经验,都不应该被舍弃。当然,随笔的语言不够缜密,可以不接受;但调查报告和教案如果改变一下论述方式,还是可以接受的。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一篇调查报告,也是一篇论文,文章里看不到表格、曲线。因此,数据、图表、案例都可以用简练的文字来表述,这既是为了信息更加集中,也是为了编辑排版的方便。老师们要多多磨炼自己的文字技巧,能够用三言两语描述的一堂课,没有必要用几百字,甚至上千字全部实录下来。
       
记者:说到案例,我们发现有不少论文案例占了很大篇幅,理论部分却比较单薄。您认为这两者之间的配比怎样安排最合理?
       
盛群力:一篇论文光有理论,没有案例的支撑,是站不住脚的;而仅仅靠罗列案例来凑字数,缺乏理论的提升,也不能算是一篇成功的论文。我个人认为,最好的配比是一个观点配一个例子,用例子来把句子的意思变得更具体、更清晰,让读者明白你到底在说什么。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只有案例没有观点,说个事儿可以滔滔不绝,写文章一写一个教案,一写一个叙事,理论素养很欠缺。这是因为他们虽然在一线接触大量的人和事,但平时不重视阅读和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掌握从大量现象中分析、提炼、概括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拥有丰富的观点。这些老师也许教书教得不错,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就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所以我说,教师什么时候突破了这个瓶颈,教科研水平就能走上一个台阶。
      
记者:在这次评选中,有一篇论文把参考书目注在了内容摘要下面,被评委们当作格式不规范的典型。那么,作者在处理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这些环节时,有哪些问题是应该注意的呢?
      
盛群力:摘要不能写得过长,字数应该占全文的5%,比如5000字的论文,摘要就写250字,甚至还可以更短。撰写摘要的目的,是让读者无须通读全文,就能得到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课题研究的成果。然而,许多老师不明白为什么要写摘要,以为只要在文章开头加上一大段就行了。最常见的错误有两种:一是交待了很多写作缘起,或者某种教育的意义,大话空话套话太多;再有就是事无巨细地介绍写了什么什么,用句子把小标题一个一个串起来,或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再现文章的架构。这些都不符合摘要的格式,摘要应该把文章最精华的部分拎出来,特别是要展现有新意的东西。
       
关键词应列在摘要下方,是为了便于数据库程序的检索,达到与同行交流的目的。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论文采用的关键词合不合理,关系到文章在检索中会不会跳出来。老师们平时教学工作繁忙,写一篇论文很不容易,如果因为关键词没有选好,与文章内容缺乏联系,别人就检索不到,对自己的劳动是一种浪费。另外,关键词不能列得太多,一般35个就可以了。本届评比获一等奖的《选择学校还是建设学校》(见本版)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一共列了3个关键词:就近入学、择校、均衡发展。每一个词都是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检索任何一个词,都能找到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不规范的情况很多,较常见的是注录不全,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杂志期号等,时有缺漏,或者前后顺序错乱;项目之间应该用标点,却用了空格;出版地后面没有用冒号,等等。《选择学校还是建设学校》这篇论文就比较规范,参考文献后面还用方括号注明体裁,如[M]代表著作,[J]代表论文。
      
记者现在的论文都是打印稿,手写稿几乎绝迹了。请问,论文在电子排版上有没有要求?
      
盛群力:打印稿保持页面美观、统一很重要。纸张一般采用A4纸,因为比较通行,像B516开就不太理想,除非编辑有特殊要求。一页上文字行距、字距的疏密,天头地角和边空,以及字体字号的搭配,有人认为无关紧要,其实这关系到阅读的舒适。我觉得尽量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缺省设置,稍微作一些调整即可:建议正文用5号或小5号宋体字,行距1.5倍或一页38行左右(有的文章行距调得比单倍还密,让人看起来眼睛很累),一级标题黑体并上下空行,二级标题楷体不空行,这样就能使文章的纲目系统一目了然。
      
图表的问题也经常被忽略。凡是图表,都要设表号、图号,序码要用阿拉伯数字,如 1” ,后面应该有空格而不能用冒号。表题在表格上方,而图题在图片下方。很多论文对这些不讲究,没有图题、表题、图号、表号,或用见下表笼统地代替表号。这样会导致图表和正文对应不起来,不能起到说明的作用。
     记者:是不是每一篇论文都要列小标题,小标题应该怎样列?
      
盛群力:列小标题无论对读者阅读,还是作者本人写作,都有指导作用。所以我建议基层教师写论文要先列小标题,一篇论文分成几块来写,做到心中有数。每一块的字数应该是均衡的,不能一块写了1000多字,另一块只有二三百字。如果写到最后,发现某一块字数很少,就说明这一块的内容研究不充分,或者根本没什么好写,就应该果断舍弃,或者重新切分文章。小标题最好是句子而不是短语,至少二级标题必须是句子。因为短语的意思是不明确的,跟着短语写会跑题。只有把小标题列好了,才能保证在组织文字的过程中,能紧紧扣住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列小标题的时候,序码后的标点符号乱用也是一个大问题,最常见的是阿拉伯数字后面加顿号,如“1”“2;或者已经有了括号,再加上顿号,如1)、”“2)、。正确的用法是,一级标题前用中文数字加顿号,如一、”“二、;二级标题前用阿拉伯数字加下圆点,也就是英文的句号,如“1.”“2.”。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还要避免冒号套冒号、一顿到底、一逗到底、排比句分号间夹杂句号等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