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案例”展示有价值的教育事实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以及运用某些教育教学原理、方法、策略的场景或情境的描述。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反思分析与启示等部分构成。
教育案例的构成要素:
1.案例主题
案例主题反映了案例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也就是表明了案例要表达什么、说明什么和阐述什么。案例的主题要鲜明、深刻、有现实意义。案例事件可以是一件小事,但透过现象所反映的主题并不小,能够以小见大。主题是案例的灵魂,或者说是案例的精髓。
案例标题是对主题的概括和提炼。确定案例的标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前者展示的事件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后者反映的主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案例背景
背景是写作的起因、缘由,主要说明案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案例事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何处理“问题或疑难情境”,并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是教育案例的主体内容。
解决问题是案例最重要的一环.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的描述。
首先,要突出主题。要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问题解决初步成效的描述。通过对环境、人物、活动情景等细节的描述,有针对性的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如教学的思路、教学措施、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其次,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要避免虚构和杜撰。
第三,情景要完整。应该把情景交代清楚,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
第四,取舍要恰当。案例要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案例事件的描述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为了使案例能够引发与其他教师观点的碰撞和启发其他教师的思维,也为了便于与其他教师间进行讨论交流,可有意选择经常会出现的、典型的、犹豫不决或导致陷入进退两难困境的典型事件。
第五,叙述要客观。客观的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的提出问题,表述观点,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坦率的、中立的,对教师的心里活动、观念冲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也应是客观的。
第六,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里则是案例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读者展示,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这样,案例就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4. 反思与讨论
反思就是作者对案例进行解读、评述和分析。反思是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思想观点、规律策略,包括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指导思想、过程、结果的利弊得失的看法和分析,问题的归因,规律的总结:还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对案例研究所得的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反思是在描述案例事件基础上的议论,要揭示案例事件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反思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剖析其中所隐含的符合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理的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其次,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得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第三,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的融会于分析之中。
反思与讨论并不见得要面面俱到,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昀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对于已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依据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的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分析要独到深入。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写作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摘自:袁玥《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