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各种新型的微传媒正在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了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然而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的,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必须是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也有人说未来的高考不是考你会不会,而是看你来不来得及。所以这就对我们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另外新课标中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的要求。这即是意味着学会阅读,从娃娃抓起。

阅读可能不像做一堆练习那样在考试成绩上那样显现出来,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重视阅读教学,但一节课往往只上一篇文章,教师和学生反复推敲字词,朗读表演,精雕细琢。当然,中国的汉语文化源远流长,确实值得细细品味,再三揣摩,但信息化时代也对我们提出了快速消化吸收知识的更高挑战。因此,群文阅读教学这一理念便应运而生了。不过群文阅读目前只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太多已有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我校教师团队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点点尝试。笔者主要是针对群文阅读中“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的形式,立足人教版三年级上次第七单元27课《陶罐和铁罐》,以作者黄瑞云为线索,选取了他的另外两篇寓言故事——《蝉儿和蚱蜢》、《钻石和泥土》来进行整合,所做的一次群文阅读的探索。

 

二、课例描述

   群文阅读教学提倡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读多篇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着尊重孩子个体阅读的独特体验,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孩子,于是将两篇课外文章一次性都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去读、去思、去发现。第一次做出了如下的环节设计:

(初读)

师:《蝉儿和蚱蜢》,两只小虫子会发生什么呢。

非常珍贵的钻石和非常平凡的泥土,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打开你桌上的阅读纸,先从头到尾默读一边,然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生默读思考。

师:你能不能把这两个故事讲完整?

生简单说一说故事内容。

(再读比较)

师:这三个故事都是寓言,都是黄瑞云写的,长得有点类似,我们把他们当做一组文章来学习。老师给你一些阅读的提示。

出示要求:请你先认真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完成阅读任务单(打开阅读单)

群文阅读任务单(老师出示PPT,先巡视再贴词条)

1、题目

2、人物

3、写法

(反馈交流)

师:先读一读题目,再说一说你的发现

1、三篇文章的题目都采用的是    和

我们还学过哪些这样的文章? 小枣树和小柳树  酸的和甜的  纸船和风筝

用故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来作为题目,这是寓言中典型的一种取题目的方法,很多寓言故事都采用这种方式。

你看,(出示作者黄瑞云的书单)作者的这本书里还有很多,   和   

2、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人物,他们的关系密切,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以后我们一读到这样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了。

一节课下来,发现特别吃力,没能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发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的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养成这么强的阅读能力,所以可能更需要老师的阅读指导,因此决定将两篇课外阅读先后呈现,先扶后放,帮助孩子学习。于是进行了另一番修改。

(初读)

(一)第一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黄瑞云寓言》中的另外两篇文章。

第一篇是《蝉儿和蚱蜢》,两只小虫子之间会发生什么呢?请拿出阅读纸。(出示PPT)

【默读,并思考这是一只(      )的蝉儿,又是一只(      )的蚱蜢。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把你想到的一个词语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

生默读,做批注。(师巡视4~5个孩子。)

交流反馈,并指导朗读

师:这是一只(      )的蝉儿?(板书:蝉儿)

生:这是一只谦虚的蝉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找到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说来惭愧,”蝉儿低声说,“我干不了什么,仅仅为美丽的秋天,力所能及地献出了自己的歌声。”

师:找的很准。而且我发现你刚刚在读“蝉儿低声说”时放低了声音。谁也是从这句看出了蝉儿的谦虚?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这是一只心平气和的蝉儿。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读。(“生命,” 蝉儿心平气和地说)

师:我发现你观察力很敏锐,直接从提示语中抓住了心平气和这个词语,就能看出蝉儿的特点。那么你能学一学蝉儿来读这段话吗。

生读。

师:确实是一只心平气和地蝉儿。那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蚱蜢呢?(板书:蚱蜢)

生:骄傲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蚱蜢得意地说……

师:我刚刚发现你在读“得意”的时候加重了语气。为什么?

生:因为我从得意看出来这是一只骄傲的蚱蜢。(打上着重号)

师:很厉害,你可以从提示语来了解蚱蜢的个性。谁还能读出蚱蜢他的那股子得意劲儿呢?

生读。

师: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蚱蜢的骄傲?

生读(“你又干了些什么呢?”蚱蜢嘲讽地问。)我还从嘲讽地看出了这是一只骄傲的蚱蜢。

师:嘲讽带有嘲笑讽刺的意思,可以从这个表示神态的提示语中来发现蚱蜢的骄傲。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生读。

师:看来对话中的提示语可以让我们读者在读故事的时候得到很大的帮助哦。

那我们就通过我们的朗读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吧。女生读蝉儿,男生读蚱蜢。我帮你们读旁白和提示语。

师生合作朗读《蝉儿和蚱蜢》。

师:我们刚刚读得真不错,女生读出了蝉儿谦虚的语气,而我们男生则读出了蚱蜢骄傲的语气。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和朗读,我发现不仅可以从人物的对话中了解人物的性格,而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提示语(同步出示PPT:得意地、嘲讽地、心平气和地、低声)则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这个人物的哦。

(二)第二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第二篇文章《钻石和泥土》。

一个是非常珍贵的钻石,一个却是再平凡不过的泥土,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板书钻石、泥土)

先自个儿读,再四人小组合作读。

一人读提示语,一人读钻石,一人读泥土,还有一人做小评委。

别人在读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听。(PPT出示)

师:请一组同学试一试,读的时候声音最好能大一些,让大家能听见。

其他同学都是小评委,你们要认真倾听,不打断他们,等他们读完可能要请你来评一评。

四人小组合作朗读。

师:谢谢几位刚才的朗读,现在到了小评委点评的时候了,先请你们自己组里的小评委进行点评。

生:他读得很好,读出了钻石骄傲的语气。

师:那读泥土的这位同学呢?

生:他没有读出泥土谦虚的语气。

师:那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物的对话,还应该注意对话中出现的表示语气神态动作的这些提示语,抓住这些提示语,我们能更好地读懂一个人物的形象。

(三)总结归纳

师:同学们,读了黄瑞云的三篇寓言故事,细心的同学,是否发现这三篇文章有一些相似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生:我发现它们三个的题目中都有和字。(板书:题目)

师:没错,而且“和”字前面和后面……

生:“和”字前面和后面都是同一类事物。

师:你太会发现了。很多大作家就喜欢用故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来作为题目,这是寓言中典型的一种取题目的方法,很多寓言故事都采用这种方式。比如28课狮子和鹿,还有以前学过的小枣树和小柳树,以后我们一读到这样的题目,就可以知道这个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了。

除了题目之外,这三篇故事还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生:他们都用到了很多提示语。

师:并且这些巧妙的提示语都是暗藏在文中两个人物之间的……

生:对话里。(板书:对话)

师:作者正是巧妙地通过一次次对话把故事慢慢讲出来给我们听,我们在这一次次对话中慢慢读明白道理。

师:刚才这位同学还提到了三篇故事里在人物对话时,都巧妙的运用了提示语(板书:提示语)

我们发现在人物对话时,恰当地运用提示语可以使主人公的形象更生动更具体更丰满。

三、教学反思

课后,蒋军晶老师评价说一节语文课最重要的是要上出语文味。我们语文教师平时教学就应该关注到这一点,幸运的是,我们在设计这样一节课时留心到了这是一节“语文课”。随后也针对本课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想法:可能他更倾向于将一篇课内、两篇课外的文章一起下发,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发现。这也跟最开始设计的环节不谋而合,不过由于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不足,所以不能很好地把控课堂,最后不得不舍弃了这个更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形式。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板块明晰,教师更多地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的要求。蒋军晶老师也说到,语文课要重视阅读,不仅仅是出声地朗读,静静地默读,静静地思考也是极为重要的。一节语文课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学习的方法策略以及思考的习惯或许更是经年之后,沉淀下来的语文素养。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眼里不能只看到考试,只教知识,而是要本着良心,真正地为学生打下日后学习语文的基础,落实好基础教育的真实内涵。

这节课只是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所做的一次尝试,所以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由于是单篇下发,教师雕琢的痕迹略微显得有点多,学生还是在跟着教师的步子走,似乎没有真正地达到将语文课的时间留给孩子。听了蒋军晶老师对群文阅读的理解,丰富了我之前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许,这也是我未来教师之路前进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