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应该是群文阅读用得最多的阅读策略。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案例回放:

一、中国人眼中的蜘蛛

1、听老师讲故事《蜘蛛精的传说》,说说你对蜘蛛的看法。

2、《西游记》第七十二回盘丝洞蜘蛛精的相关句段

说说文中对蜘蛛精的哪些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外貌、动作等)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在中国人眼中,蜘蛛有毒,属害虫无疑,蜘蛛织网定然是阴暗的所在,远不够正大光明。

过渡:真的吗?这样的评价对蜘蛛公平吗?那么在美国人眼中,蜘蛛又是怎样的呢?

二、美国人眼中的蜘蛛

1、出示两张关于蜘蛛的图片

其一:法裔美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1999年的作品——巨型蜘蛛雕塑“Maman”,名为“妈妈”,作为礼物献给自己的母亲——一名纺织工人。蜘蛛织网,工人织布,一样的艰辛,一样是奉献,可谓情通理同,无可非议。这只蜘蛛曾在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巴黎杜伊勒里公园、伦敦泰特美术馆展出。

其二:电影《蜘蛛侠》剧照

蜘蛛侠,他具有非同寻常的能力:力量超凡、身手敏捷,还具有一种敏锐的超感知"蜘蛛感官"。他用超人的力量担负起伟大的责任,拯救世界,拯救人类,是最广为人知的超级英雄之一。

2、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在西方,人们认为蜘蛛能带来好运,找到蜘蛛开始结网时的起点,你就会永远幸运。正因为这样,蜘蛛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就要高得多了。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3、引入对《夏洛的网》的集体回忆。

说说弗恩拯救威尔伯的动因是什么?一起来回忆弗恩是如何拯救威尔伯的?

讨论:夏洛还把什么织进了网里?

4、补充阅读《苏菲的杰作》。

教师大声朗读故事内容,围绕下面的话题进行讨论:说说听故事后的感受,说说自己最感动的一幕。

思考:苏菲“正织到毯子的最后一角,听到小宝宝诞生的哭声。就在那一刻,在毯子的一角,苏菲把自己的心也织进了毯子里。”这意味着什么?苏菲带着什么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比较思考

1、苏菲与夏洛的共同点

说说苏菲与夏洛身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思考:苏菲与夏洛向我们昭示出的生命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2、比较《西游记》和《夏洛的网》《苏菲的杰作》,同是蜘蛛,为何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形象截然不同?你明白了什么?

四、总结: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所以,我们读文学作品时,不仅可以关注人物形象、梳理故事线索,还可以去挖掘其中的社会文化特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就比较阅读而言,教师选择的不是一个文本的问题,而是两个及以上文本。这样的多个文本,有可能是相同或相关主题的,也有可能是相悖的主题。究竟如何取舍,应依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而定。本次教学组织了两次比较阅读活动。一次是《苏菲的杰作》和《夏洛的网》的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用精湛的网上技术毫无怨言地帮助着别人,由此使自己的生命更富有意义。可以说它们织进网的不仅仅是那几个字,也不仅仅是一件美妙而神奇的艺术品,而是融进了自己对生命、爱、友情的一种坚贞的信念。一次是《西游记》和《苏菲的杰作》《夏洛的网》的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同是蜘蛛,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形象迥然不同,一个是邪恶的化身,一个是善良的代言。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不同,领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逐步形成关注作品社会文化特征的阅读策略。所以实践证明,只要选择好“比较”的切入点,把握好“比较”的时机,“比较”阅读往往能产生“1 1>2”的效果。